老年的邀請:迎向生命的內在風景

The Grace in Aging

從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老」了?

仔細想想,當我們開始認真計較歲數該怎麼算(要算虛歲還是實歲?),開始介意朋友小孩對自己的稱謂(要叫『叔叔』不是叫『伯伯』),開始放棄拔白頭髮、躲在浴室鏡前染髮時(刻意挑個新潮髮色),或許「老」這件事情,已經悄悄在我們的意識邊緣盤旋。

不過,在這個過度崇拜青春、甚至用青春來包裝商品的時代,意識到自己「老」了,實在不是什麼愉快的事情。「青春」意味著挑戰、歡樂、活力、希望,這樣的意象無所不在,只要打開眼睛,它們總是在目光可及之處張揚,誇耀著青春的美好。在這個脈絡下,「老」就顯得不光彩了,相對於「青春」,它往往意味著僵固、遲滯、沈悶、絕望,換句話說,也就是意味著「青春的不再」。在主流的意識形態中,「老」往往是以「青春」的反面,進入我們的視野和想像。

或許因為如此,我們對於「老」這件事,總有種抗拒的心情。抗拒,所以渴望留住青春,不管是以什麼方式。我發現,即使是最激勵人心的老年故事,「青春」也在隱隱作祟,以一種隱而未顯的方式,左右著我們對老年生活的認識。

二〇一二年,記述十七位長者騎重型機車環島旅行故事的紀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吸引了許多人進場觀影,不僅引發了媒體關注與討論,也創下當時紀錄片在台灣上映的賣座記錄。老年人的故事,從來就不是票房保證,但是《不老騎士》為什麼打動了那麼多人的心?從當時留下來的宣傳和訪談記錄裡,我發現,這場老年重機環島之旅,被認定為一趟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之旅」,一個「平均年齡八十一歲的老人,圓十八歲騎士夢」的不可能任務。或許正是這個夢想的難度,以及影片中老人們的努力,感動了所有在戲院裡見證這趟圓夢之旅的觀眾。然而,在這個故事背後,我們難道沒有發現「青春」在隱隱作祟?他們在遲幕之年的奮力一搏,難道沒有對再次青春的渴望,某種對老年的抗拒?這部記錄片的片名也許隱含著部分的答案:認「老」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老」或許才是所有人的暗中期盼。

今年九月商業周刊所做的專題「史上最敢花錢的世代」,則反映出對「老」的另一種想像。商周的撰稿群針對台灣五十歲到六十四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這個世代是台灣史上「最具購買力、也最挑剔」的一群人。他們甚至大辣辣地宣稱,誰能抓住這群人的心,就能「抓住商機,大賺熟齡財」。從年齡上來看,這群被商周稱為「黃金世代」的人,正是台灣社會裡開始進入「初老」階段的一群人。相較於上一輩,目前的銀髮族,這群人熟悉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邏輯,不僅能賺錢、敢花錢、超愛玩、重時尚,而且「不服老」,有足夠能力以消費來「贖回青春年華,找回年輕的感覺、感動」。我訝異於商業周刊對熟齡商機的敏銳嗅覺,卻也對以「消費力」來界定這個初老族群而感到惶惶不安。

不管是以高含金量的「消費力」來抗老,或是以奮力一搏的「圓夢」來再次經歷青春,我很難想像這是台灣,一個正在快速邁向老齡化的社會,在面對年老時的僅有姿態。面對「老」這件事,我不禁要問,難道沒有一種順隨歲月的可能性嗎?

《當我老去:迎接平靜覺醒的晚年》的適時出版,因此有了特別的意義。

作者凱思林‧辛(Kathleen Dowling Singh)在本書引言裡就開宗明義指出,抗拒老化和死亡,是對生命本然面向的否認,它把老年經驗侷限在一個相當狹小的範圍,讓我們在困惑不安中老化,在絕望中走向死亡。因此,如果要坦然面對老年,就必須對我們的「活著」有一個全然不同的理解。對多數人來說,「活著」是一趟投入外在世界的旅程,我們在裡頭汲汲營營,以擁有事物、建立關係、鞏固身份地位來建立自我的存在感。如果這就是活著的全部,我們自然得抗拒老化,必然要畏懼死亡,因為它們對我們辛苦建立的這一切,構成了根本的威脅。然而,對凱思林來說,這個被多數人接受的人生故事,只說了一半的真理。我們的「活著」本身,其實是一個「生而復歸」的旅程,我們從奧秘而生,而後復歸於奧秘。或許「投入外在世界」是人生上半場的焦點,但是在我們人生的下半場,關鍵卻是「轉而內向」,重新尋找、感受我們和奧秘之間的連結,才能如凱思林所言,在「外在的風景隨著我們的老化而關閉時」,打開生命「那超乎想像的寧靜、喜樂、美麗的內在風景」。她認為,只有從內在體證到與奧秘之間的連結,我們剩下的人生旅程,才能找到真正的庇護所,才能在身體的衰敗和不斷的失落經驗中,擁有渴望的安詳和平靜。

或許有些讀者,特別是長期受科學實證思維洗禮的讀者,會認為凱思林的觀點太具宗教性。但我們不要忘了,「宗教」和「科學」的分立是最近一兩百年的事,而且科學實證思維擅長處理的,是外在世界的研究,而非內在經驗的探究。一直到最近,腦神經科學和臨床心理學才開始慢慢找到研究內在修行的方法(例如近來十分流行的正念研究),而強調證量的靈修傳統,早就以各種修行法門,從內在「實證」了生命的奧秘超過千年。因此,《當我老去》不僅僅是一本供人閱讀的書,它也是一個覺醒的邀請,一個讓我們在步入老年之際,體證內在神性的邀請。「老」不足為懼,或許我們真正該害怕的,是迷失在人生大夢,忘了老年其實可以是覺醒的契機。

註:本文為《當我老去:迎接平靜覺醒的晚年》(心靈工坊出版)之推薦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