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生活戰

好好工作與生活,簡直是場沒有終點的日常奮戰!

這篇文章,我想透過整理自己與「堅持不肯透露姓名的非傳統資深臨床心理工作者」(這抬頭快比我囉嗦了!哈!)這幾個月來的多次深談;跟回顧本科室(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科)的九位同仁,這兩年來從事的員工心理健康方案的探索經驗,來回答:「我們要如何在工作中好好過生活的實踐路數?」

2016年4月,本院成立花東第1個「職場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據前臨床心理科主任黃亮韶表示,當初他會起草規劃此中心,與四項因素有關:

(1)衛生福利部頒布的「醫院設置標準」,規範每間醫院員工超過300人,得聘僱一名以上的心理師;當員工超過1000名得再聘一人。

(2)勞動部2009年發佈「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引起精神疾病認定參考指引」,凡確診者可申請勞保職業病傷給付;當前本科室有與北區勞工健康中心簽約成為網絡機構,可為花東地區各機構符合資格的勞工,提供免費的個人心理健康諮詢服務;也可針對不同機構的需求,規劃相關的職場心理健康講座。

(3)2014年的越南排華暴動事發期間,衛生福利部被申請外派身心健康專家前往支援,協助當地的臺灣員工,緩解事後的身心衝擊創傷。

(4)他長期在臨床現場見證第一線醫療從業人員的身心困境,特別是照服員跟護理人員的長期身心過勞和沉重的職場壓力。

上述從政府法令到實務需求,都凸顯出「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透過專案經費推展的免費諮詢或短期會談、心理健康評估、轉介、追蹤輔導等方式,協助員工促發心理健康,增益工作跟生活福祉的方案,就稱為「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簡稱 EAP)。

「員工協助方案(EAP)」發源自1930年代末期的美國社會,當初是為了改善職場勞工過度飲酒降低生產力的狀況,所發展出的員工協助方案;更多年後,才陸續擴展到員工的其他心理健康議題的關照。

臺灣1980年代前,曾有事業單位自行成立員工內部的輔導機制,如:松下電器的「大哥大姐制度」;1980-1994,內政部勞工司曾推展「勞工生活輔導員制度」;1994-2003,原勞委會將「勞工輔導」更名為「員工協助方案」,並編撰工作手冊、舉辦企業交流等活動。

直到2003年7月9日,行政院頒布「行政院所屬機關學校員工心理健康實施計畫」,才正式揭開國內公務機關員工協助方案的序幕(江淑娟,2014)。如此算來,政府領頭的「員工協助方案(EAP)」不過僅起步一二十年;實務場上,我們發現理論倡導仍過多於政策配套、資源挹注,相關方案還沒單位可以成熟上手。

這兩年,我們摸索出什麼?

「公家玩法」當然是乖乖寫院內計劃申請經費、舉辦相關活動。如:李弘毅心理師帶領跨科室同仁,規劃設計一條結合身體舒展操跟情緒調適的職場健康步道「密思徑(myth route)」,過程中參與者可以跟隨心理師練習伸展操、玩童年的跳格子遊戲、跳躍拍打鈴鐺等活動,一起感受同儕遊戲的紓壓樂趣。

黃亮韶心理師則透過「職場活力那麼會!」的行動方案,推動「員工心理健康檢測」(以WHO-5幸福指標量表讓自願員工施測,並提供紙本解說報告)、「職場活力參與促進」(歡迎員工觀看促進健康的短片,後線上分享簡短心得即可參加抽獎),跟最受歡迎的「芳療打氣活動」(芳療師進入病房,帶領同仁體驗15分鐘內的芳療紓壓,並獲得滾珠精油一瓶)。

去年(105年)我們9位心理師,曾嘗試性在各自負責的單位,以自己的專長、興趣帶領各兩場的員工心理健康的促進活動,像李昆樺主任帶了「正念減壓團體」跟「易經與人生」兩場活動;我則把氣炸鍋扛進病房討論室跟社區復健中心,和同事一邊吃炸物,一邊進行「工作壓力及情緒調適」的同儕支持小團體。

今年我們更正式向院方申請經費,於年初就把一整年共16場,針對不同群體、需要所設計的活動,以美美的海報全管道宣傳起來。

主題包括:

同儕支持」的工作困境焦點團體、長照情緒效能訓練;「職場紓壓」的笑到肚子痛、睡到不想醒跟找回心的喜悅;「親子互動」的手作玩具及夏日親子電影院;「自我照顧」於母親節、勞動節、中秋節的同儕充電或聚餐;「生活技能」的理財自立課程跟家譜探索製作;「第二外語」的基礎韓語發音及教學。

為了鼓勵員工參與,每場活動我們還申請了限量的現金禮卷發放,每場次都可以領取最高獎項2000元的摸彩卷。實際運作下來,我們發現多數員工都給予我們正向回饋,但也發現實際能受益的員工數量有限,尤其是輪三班的照服員跟護理人員,他們工作起來根本沒時間可以參加臨床業務外的其他活動。

更不用談當前的人力配置緊繃,且職場風氣根本不根底撐腰員工心理健康,反而以績效和評鑑為唯一是問。

說實話,此類偶一為之的活動,最終的受益者很有限,且無法有效回應大環境架構下,第一線臨床工作者的身心困境。(人力不足、超時工作、被要求做功德的照服員等職類的低薪、不站在人民這邊的勞基法……。)

醬,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今年一整年,我跟同事義盛哥在我們負責的急性病房,弄了一個「好好生活站」,想試驗怎樣的活動較能促發同儕間的情感交流跟心理健康的提升?

當中,我和前輩各自發現,最好的員工心理健康服務,似乎都發生在非刻意安排的時候。如我去倉庫取物,碰巧遇上兩位正在備餐的照服員大姐,她們馬上滔滔不絕問我自己是不是心理生病了?大吐平日照顧精神患者的困難、職場遭逢的各式壓力、失眠、對子女的擔憂等。

我們發現,在現有的績效管理的職場氛圍底下,若員工的心理健康的推展,還是全靠「辦理專案活動」的形式來執行的話,我們勢必會繼續得到:受益員工有限且結構困境無解的結果。

但若我們心理師,除了執行正式方案外,也能主動離開「績效的邏輯跟管理形式」。透過自然且人性化的操作,如:與各單位的同事,發展非業務的吃食玩樂,日常生活及工作壓力的相互傾聽陪伴的情感支持關係,我們就有機會恢復被「績效管理形式」給排除掉的人與人間的情感溫暖。

員工心理健康,就從恢復你與我的相互情感關照開始吧!這不用等政府、法令、資源來降福我們。我們可以直接從跨科室的同儕支援關係中受益。如此,我為鄰人,鄰人為我;這或許才是我們人民該自己建立的心理健康保護網。

參考文獻:

江淑娟(2014)。臺北市政府員工協助方案─內置式專任心理師的工作經驗分享。諮商與輔導月刊,338,9-10。

張德聰(2015)。員工協助方案發展與實務推動。人事月刊,364,36-4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