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現實一點都不羅曼蒂克。

想當初我也是被電視影集跟自己的無根據想像,自以為心理師應該是門好職業,可深入瞭解別人與自己,可從事與人互動、講講話就幫助到人、賺到可能還不錯的收入,完全是文青式的三大判斷準則:有fu、對人對己有利,跟浪漫的職業我要我要;此外,社經地位可以跟家人交代,我就「傻呆弟」撞進這條路了。

為何是「傻呆弟」呢?因為八年前剛從大學畢業的我,雖是心理系本科生,但因為教育體制「頭重腳輕」的教學模式,四年下來我對心理學的知識理論知道不少,卻對心理學的「實務操作」沒有多少親身經驗,多停留在紙上見聞、口中談兵跟門外遙視的狀態;加上八年前的谷哥(google)還沒長大,臉書繁體版的寶寶才剛誕生(2008年6月20日)。

也就是說,八年前我從生活跟網路世界,能夠接觸到關於「心理師這條路怎麼走?」的相關資訊,遠比今日少太多!很多路我都是自己走一遭後,才知道胡底是怎麼回事!現在我已知道,長大就是把自己身心上該破跟不該破的地方都弄破後,日子還是要繼續過。於是花八年時間闖進心理師這條路,我的文青病也好了六成有吧!

首先是電影、電視裡出現的多是被片面化呈現的精神科醫師,不是心理師;再來,當代主流的精神醫療模式,大多操之在大腦神經科學、生理病理藥物學跟行為科學的範式(paradigm)中;相對的,心理師透過「會談(諮詢、諮商、心理治療)」、帶領心理團體跟從事「家族系統工作」的處遇方式的成效價值,遠未獲得醫療界跟社會大眾的足夠認識、發揮跟重視。

加上諸多時空背景因素,使得台灣的輔導人員跟心理師呈現雙軌道制。教育界的輔導人力建置早已行之有年;心理師法卻是民國90年(2001年11月21日)才正式上路的法制,故現行的醫療健保制度、社會對心理師的功能的認識跟接受度,乃至連帶的給薪標準,仍呈現未滿18歲的早期開墾、拓荒、摸索、建置,跟等待社會接受度提升、運作模式發展成熟的狀態。

所以說,成為心理師一點都不羅曼蒂克。如果你還是想入門,這篇文章要跟你分享「臨床心理師見習生」的經驗談。

什麼是「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按台灣的心理師法規定,若你想在台灣當心理師,不論是諮商或臨床心理師,都需取得「心理師執照」;考照資格得修畢教育部認證的公私立大專院校的碩士級心理師學程、完成碩士論文及一整年的在職實習,並通過國家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的高等考試」,始取得合法的醫事人員身分,可從事心理師相關工作。

「見習」指的是在正式進入職場「實習」前,更短期的參與實務工作的觀摩學習的安排。目前有兩個時間點供大家參加「見習」:一是大學階段,當你修讀心理相關科系,可自投履歷給有提供見習機會的醫療院所,一旦錄取再請校方為你發公文、完成正式的行政申請,即可參加為期兩周至一個月不等的職場見習。

二是碩班階段。當你完成第一年的心理師基礎課程的修習後,可於第三年全職實習前,自投履歷去申請「碩士級的見習」;這麼做的好處是在進入全年實習前,你不會對臨床場域感到太陌生,有助於實習調適,並增加對不同醫療機構跟督導專長的學習及見識。

「大學級」跟「碩士級」的臨床心理師的見習有何差異?各自做些什麼?

大學級的見習生,因為尚未修習完整的心理病理、心理衡鑑跟心理治療的課程,故見習期間,並不會參與實際的臨床業務執行,而是以「觀察者」跟「隨同參與者」的身分參加相關業務;後與臨床教師討論疑問、觀察,並進行相關討論跟部分延伸閱讀作為主要學習。見習單位不需給見習生評分,學生會回到校內的選修課堂獲此學分。

碩士級的見習生,則會在督導的指導下,參與心理衡鑑、個別心理治療跟團體治療的執行和報告書寫,並參加晨會、讀書會跟其他相關業務(如:社區心理衛生業務,此視各醫院的特色屬性不定);每週需繳交一篇見習日誌,並定時接受臨床教師的督導。最後一次見習時,學生需繳交見習反思報告。若見習過關,臨床督導會核發見習證明,並於見習結束一週內將見習生的成績送回學校。

如此功德圓滿!

我的見習經驗談

2012年的1/5到6/28,我曾每週四早上搭清晨6點8分的火車,於8點前抵達小鎮醫院的臨床心理科,參加一共25次的見習。

每趟見習我都得支付三小時半的交通時間跟一日出門的相關費用,但這些跟見習的心理壓力相比,只是麻雀跟大象的體重差別而已!因為「據傳」我們同班的前屆見習生,曾與我們即將見面的督導,發生過「不舒服的互動」,且我們在校受訓的報告書寫方式,跟臨床的實務要求有出入。

再者,我們多是初入臨床的「新鮮人」;過去練的都是紙上工夫,如今要把僅模擬、演練數次的不成熟技能拿來用,真是很難對自己充滿信心。於是,從見習第一天起,我就覺得自己的皮總是繃得很緊,成天戰戰兢兢、怕犯錯、怕跟督導摩擦、怕自己不純熟的衡鑑技能一下子被看穿,怕最後沒通過見習怎麼辦?

打開我跟同伴的25周見習課程表,我又看到河馬、鱷魚、劍龍等大尺寸動物了。

六個月的見習期間,我們要學習十多項的基礎臨床智能跟人格、情緒的衡鑑工具,學習心理治療會談、帶兩輪共16次的歐文.亞隆(I.D. Yalom)的急性病房的人際互動團體;搭配大份量的指定閱讀:Fish氏的臨床病理學、心理衡鑑大全第二版、精神分裂症的團體治療、人際互動團體心理治療、心理診斷與人格測驗手冊,和Kaplan &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精神病理學概要)的諸多章節;之間也要返校接受督導數次。

雖然讀書報告是由我跟同伴拆半分工,但讀下來還是頗吃力,很多時候只能挑重點讀,外加參照前屆同學提供的簡報檔,消化有限依舊要上場導讀、討論;最後一個月則安排同伴跟我的個案衡鑑和心理治療的正式報告。根據我見習25次共兩萬六千字的見習日誌來看,我是直到見習過半,才感覺自己有從督導和個案的回應中,碰到自己需要改進、調整跟加強的地方,並於下次實作中改過,這就是我的實務能力的展進了。

這25天的見習歷程走下來,我發現自己「用力過度」了!實際上跟督導相處,只要自己具備基本的臨床要求能力,且學習態度跟禮貌合宜,多數督導是不會變成大象或其他兇猛動物的;當然,這世界總有例外,見習生也不總是乖又溫馴不是?互相指教囉!

在我完成見/實習的某一天,我在信箱裡收到一份問卷,是同校、同科系的學弟妹寄來的「見/實習的經驗調查」問卷。希望我們已畢業的學長姐,可以匿名方式,將自己過往在不同醫療院所的見/實習經驗,分享給往後要應徵相同見/實習單位的學弟妹們,作為重要的行前提點。

他們羅列出來的提問除了醫院名稱、見/實習時間跟交通方式外,還有針對服裝儀容、督導的取向、指導跟工作風格、不可誤觸的地雷(好實用喔!)、團隊編制,跟學習的主要項目和缺少的項目,及最後的建議。由於我讀過好多份這樣的回應,就簡要摘錄重點給想進入此行的你參考。

◎服裝儀容:整齊、乾淨,以合適醫院的上班氛圍的正式穿著為主;另請準備醫事人員的白袍。◎督導取向、指導跟工作風格:這點可在與督導相識後,於共同討論見/實習內容時,主動向督導詢問。◎不可誤觸的地雷:遲到早退、報告不按時交、重覆犯相同錯誤、學習態度不佳……等。

◎最後的建議:要有禮貌、態度主動積極、請先自行思考後,再向督導提問跟尋求討論、不要怕被督導噹,雖然過程很難熬,但收穫會比「少做少錯」多更多!要配合醫院的文化跟生態。

給見習生的短信與忠告:

這兩年來,我也開始在臨床工作上,帶領八位大學生見習。當我回想起六年前,那位過度緊繃的碩士級的見習生自己,跟這八位告訴我,他們也經驗到許多無形壓力的大學生們,我想寫封短信跟忠告給新入門者:

「歡迎你們踏入臨床心理師的實務場域!我可以瞭解你們剛踏入實務場的緊張,因為剛入門的我也是這樣;對於督導、實務工作的運作方式跟個案的反應等,都還未有第一手的接觸。光是未知、聽聞跟想像的壓力就讓人難以消化,加上臨床學習本來就不輕鬆,若督導沒有期待中的關心、溫暖跟支持,自我評價又降不下來;臨床心理師的見習,就會是件困難的差事!」

「但請記得:壓力調適、情緒抒發、自我覺察、人際溝通、危機因應跟尋求支援,也都是心理師需學習、具備的能力;當你在見習過程,感覺自己的情緒壓力過大時,別忘了適度調適情緒、開口表達且照顧自己,並尋求相關資源(家人、同儕好友、督導、學校老師等)的協助。」

「記得把照顧、理解別人的各種方法,也用在自己身上;當我們能把自己照顧好,也接受許多人的關照、支持時,我們會更有力量走下去。」

「我理想中的見/實習生是這樣的:他們對於現實有更充份的預先認識,不再需要因為未知、聽聞或想像而放大了見/實習的壓力;他們能從家人、同儕好友、學長姐、師長跟督導身上獲取基本的關心、指導跟支持;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在臨床工作的學習初期,犯各種非重大過失的錯誤,是必然且重要的經驗,往後的改善都受益於這些錯誤的提醒跟修正的學習。」

「他們能放鬆、自在的做自己;不緩、不急地走在成為助人者的生涯路途上。他們還懂得掙出工作外的時間,與親愛的伴侶、家人、朋友、寵物,過一份屬於凡人的生活。」

這年頭的心理師應該要活出自己受益於心理學的人生模樣!你說豈不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