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畫下「純粹的意象變幻」的畫家───牟善宏

能當一名在「世間窮困」卻「精神豐富」的畫家的親近朋友近兩年,是我的很大榮幸!

是的!從世俗眼光來看,他真是位任性十足、完全不事赚錢營生什事的人;這些年他就靠家人、朋友跟太少數的伯樂接濟,跟賣出五指頭不到的畫作收入,勉強、貧窮地過活。

日常的他,既孤單又弱勢、狂傲也好寂寞;進入創作世界的他,則巨大又恣意多彩、大膽兼創意驚艷。他當然是藝術國度裡,眾多特立獨行且孤傲運轉的畫家之一,總能在現實的困阨顛簸中,穿透出一幅幅美麗異漾的畫作,淋漓展現出「藝術的無用之大用」。這不就是畫家餽贈給世界和我們的「生命的禮物」?

認識善宏前,我已聽聞花蓮的許多藝文朋友談及他的獨異。真正認識他卻要到2014年8月23日,他在花蓮的藝托邦藝文空間,展出「真實的幻境—2014牟善宏航行在一個內心世界的個展」。晚間十點多的藝術座談會結束後,他與姐姐邀我坐在路邊談話,問我能否每週找個時間跟他對話?

在瞭解他的用意也評估自己的現實後,我接受了邀請。除了因為我喜歡交友、欣賞他的才華跟對畫家有許多好奇外,更打動我的是吾師余德慧教授生前,曾以「柔適照顧」跟「人文諮商」的行事之道,約三年時間資助、支持善宏。故曾長達一年半,每週末兩小時,我倆會進行friends’ talk,談生活、創作及一切的想說……。

這篇文章我想從朋友的視角,來說說善宏畫家的片段生命故事;文中也將分享余德慧教授如何解讀善宏畫作的導引,跟這兩年來我如何看待善宏其人、其畫的心得分享。

本文獻給曾經每週對談兩小時,居然維持了一年半載的善宏跟我。敬友誼、創作及藝術的謬思!

1971年出生(現年48歲)的他可是出道得很早。

據我手邊的善宏畫冊,及姐姐善薇為他整理、書寫的介紹來看;12歲的善宏已會獨自揹負笨重畫具,跟父親和畫室的哥哥、姊姊一起進入花蓮的峽谷去繪畫寫生。此後,善宏一直有意無意兜轉在繪畫路上,像是天生要吃這行飯般,從未偏離藝術創作的生活。

13歲,他就得到國泰人壽全國水彩寫生第十屆比賽的「金牌獎」肯定;15歲得到台灣省東部地區的「畫荷比賽」的「首獎」;17、19歲兩度參加花蓮文化局的「花蓮縣美術家聯展」。在他就讀花蓮高中的畢業前夕,他參加了資優生的保送甄試,最終以全國排名第4的優異成績,進入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就讀。

善薇追憶,當年因為提前成為大學生,他突然多出很多作畫時間,他就畫下一幅取名《歇》的複合媒材的圖,她認為畫面中「那雙粗糙且強有力的大手,與父親的模樣像極了。」每次看都讓她想起父親的手與他的好。尤其在他辭世後,善薇總不自主在善宏18歲留下的《歇》這幅畫上,看見「那雙飽受滄桑的大手」,握起來或許就像父親仍在世的雙手般「好有力、好溫暖」。

我沒問過他們父親逝去的事。但從善薇的追憶文字跟善宏的圖畫,我恍似看到父親留給他們的呵護、溫暖,跟空敞留存下來的情感記憶。

是愛與孤獨嗎?

近十六年,不太理會世事的善宏倒也開了幾場重要的個展。2000年參加花蓮松園別館的「漂流木裝置藝術展」,2006舉辦「浮生心印」個展,2007於時光二手書店舉辦「生命樹~夏之卷」畫展,2009有三場展次,最重要是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個展,2010到2012有四場聯展在花蓮,最近一場則是2015年歲末於母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展出的「生命之河」畫展。

你看!除了抽象畫外,他也善於水彩速寫、水彩寫生、行動跟裝置藝術和觀念藝術。像是大家在花蓮頗有名氣的時光1939二手書店中,看到的店面寫生明信片就是善宏的作品。

我們要如何認識一名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這題目是2010年12月26日於善宏的「現代曼陀羅」的畫展期間,余德慧教授受邀前往東海岸文教基金會的展覽現場,跟畫家溫孟威、郭娟秋對談,發表的主題談話。多虧藝術創作者劉曉蕙有現場錄音,善薇有謄下近一萬字的文稿,我們才留下余老師的觀看線索,可作為我們認識善宏及其他藝術家的內在世界的導引。

余老師首先教我們區辨「外在(世間性)」的畫家,跟繪畫「內在世界」的畫家的差別,前者是走世界的主流價值、喜好的路,後者則完全不理會外在世界的潮流變化,只專注自身的內在感知及創作衝動,恆常與自己進行拉扯、搏鬥的自發性的創作行動;善宏走的正是這條,朝自己的內在世界開展繪畫的路。

當我們觀賞善宏的抽象畫時,我們看到什麼?也許是線條、色塊、幾何圖形跟整體的搭配。對此,余老師引導我們若想要感受藝術家的內在生命,就不要停留在眼睛看得見的外在構圖上,而要透過深入自己的觀畫感受,來進入藝術家呈現的繪畫空間。

這怎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一幅抽象畫的原點跟創作的過程談起。當善宏在進行一幅抽象畫的創作時,他一開始也許有構想或沒有,但真正進入作畫時,引導他讓整幅畫完成的,是那隨時流變、又帶著他的獨異質感的整體身心狀態,在引導他去找出,最可以安置他的感覺衝動的線條、形狀、色彩的高度綜合的感性力量。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稱此為作畫的基本單元「感覺形象」,即抽象畫最終外顯的是各種變異的具體形象,但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看得見的外形,還包括此形象所提供的感覺基底;從這裡繼續走下去,我們會遇見余老師提示的對藝術家的「身體空間」的瞭解,即藝術家或像余老師舉自己作為寫作者,他們天生即是敏感且會不自主穿透到現實世界外,於另一個夢想空間或自由空間裡生活的人。

這樣的身心基質,定位出有天份的創作者跟一般人的體質差別。余老師繼續說明,像善宏這般具有自發性創作衝動的人,他們的內在世界跟身體空間,會給創作者帶來歇斯底里的無形力量,他們得想辦法應對、排除、緩解或協調此內在力量;在舒適跟難耐間抗衡。不論是繪畫、寫作或其他創作,不外是創作者為了要減低自己的過度敏感,跟不自主的內在衝動,所做出的自發行動。

當藝術家可以跟自己內在看不見的敏感身體,達到協調、平衡的共存關係時,這對創作者的身心會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這也是為何余老師說:「我們應該毫無吝嗇的提供藝術家所有他要畫的材料,這才是保全藝術家之道。」但就像多數藝術家的生平故事一樣,此刻的善宏還在艱困的生活中載浮載沉……真是令人不甚唏噓。

讓我們再回到余老師對善宏的抽象畫的一些分析。繼續關注其「構圖形象」所承載的「感覺運動」。當我們去掉對善宏的抽象畫外形的觀看,我們可以去注意畫面所提供的感覺的運動狀態,跟最後綜合出的特異的質地感受,這都是畫作本身,對觀看者展現的可感應的力量。

高度綜合且永不停止流變的內在性力量,本就是理智無法把握、捕捉,難以意會、言傳的主觀性領域。對此,余老師說若我們把每個人的內在性力量的運動狀態,視為一種揭露(revealing),那我們可以從善宏畫的運動軌跡中,看到「多元力道」、「平衡」、「安放」的運動,跟亮彩、舒美、趣味等不同感覺質感的生成。

善宏曾寫過一首很短的詩「底蘊」:

 「無窮生命的底蘊

  是什麼  有誰見到」

透過余老師的導引,我們知道人的生命基質,遠不是理智所能掌握的自發性的力量生成;對於關注人的內在性的存在縱深經驗的探索者來說,讓自己躍入生命奧秘的感知體驗,才是閃見生命底蘊的不二法門。

繪畫跟創作如此動觸到人的內在性的身體空間,成為善宏在俗世中的安身之道。

這兩年來,我跟善宏至少對談60次,也跟他和姐姐談話十次有吧!

在跟他們的互動中,我深切得知「家有一寶」的艱辛。我們知道「善寶」不事營生(這已不是秘密了!),近年他所以能自得其樂、自生不滅的生活,其實和姐姐的不離不棄,提供各種協助、支持有關;換做其他家庭,我想很難撐到今天。

去年歲末,我應他們的邀請,提前兩天前往台北藝術大學的《南北畫廊》,看善宏的《生命之河》的個展佈置。當天善宏跟善薇都忙於佈展的體力活,但精神都顯得興奮;善宏說回母校辦展對他很有意義,姐弟倆都以慎重、追求完美的態度,夥朋友一起認真佈展。

這真是難得的開心靜好、無紛無擾的時分!

有一次,善宏和我單獨在他們的花蓮家中,他突然說要跳舞給我看。他拿出我低價賣給他的手機播放「圓覺宗心要偈」,先是眾多翠亮、悠轉的鳥鳴蟲聲響起,接著是一道道安穩、緩慢、寂靜的女尼唱頌,以安靜人心的朗誦聲,慢步鳴唱著。

此刻,戶外的微風不時吹動室內的窗簾翩翩飛落,善宏就沉著、靜定地不理會我的鏡頭,兀自發光起舞,動作即興流暢。我好像看見他部分的美麗心宇宙,此刻就在我的面前綻放;如此脫俗、純淨得像是他的畫作,令人神往。

註1:感謝善宏、善薇同意我使用本文的畫作跟個人相片。記得兩週前問善宏,他可是遲遲拖拉才回答我:「要選帥的照片!」我說:「這麼久你才回答我,原來是在想這個啊!沒問題!我很會挑照片的。」

註2:兩天前的中午(2016/8/14)姊弟與我一同用餐,和我分享他們閱讀本文的感受、想法,並告訴我兩處和現實有出入處及錯別字。謝謝他們的分享!我已完成修改。

在〈為世界畫下「純粹的意象變幻」的畫家───牟善宏〉中有 1 則留言

  1. 感謝聲傑的分享:

    余老師真是一語道出藝術創作的核心性質:「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
    前者的重點是指向與仿真,後者則是訴說與銓釋。前者是外在的景致圖像,後者是內在的情境氛圍。
    依此,梵谷可就是典型的「內在世界」的畫家了,雖然梵谷也描繪風景圖像,然而其濃厚深刻的筆觸與線條,卻蘊含著炙熱的生命力,糾結著不安、期盼與吶喊!或許也呼應著存在主義齊克果所謂的「生命就是焦慮」,齊克果以文字來表徵,而梵谷以繪畫圖像來表徵銓釋這種生命的「內在世界」情境氛圍。

發佈回覆給「林振騰」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