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閱讀《源氏物語與日本人》

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

這是榮格派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20世紀末考察《源氏物語》的眾多人物的深層心理狀態後,欲回答的問題。他認為本書講的不是光源式的故事,而是紫式部(作者)自己的故事;他從心理治療師跟深層心理學的角度來閱讀,建議我們把此書,當作紫式部探究自己內心世界跟自我實現的故事。 閱讀全文〈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閱讀《源氏物語與日本人》〉

守護青春風暴

「青春期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時期。」河合隼雄如是說。

的確如此,回想我們的國高中時期,不也是青澀的身心開始進入巨大蛻變嗎?外觀上,我們有春湧的賀爾蒙帶來的第二性徵的生理變化,跟對性懵懂的探索崛起;相應的心理調適也很艱難,我們不能再待在往日的孩童世界,得開始跟同儕練習「自立」,學習克服青春期的各種挑戰。

他指出:「轉大人是個辛苦、痛苦又不確定性高的歷程。」此時青少年會經歷從生理到心靈深處強力湧現的陌名衝動。他們不但未能充分理解、把握發生在自己身心的巨大變化,也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故他們會引發與自己內心問題相對應的外部事件作為表達。

河合隼雄說:「他們逃學、戀愛、自殺……,其實只是想轉大人,而非故意讓大人痛苦煩惱。」 閱讀全文〈守護青春風暴〉

諮商的藝術

讓我們在羅洛梅(Rollo May)的陪伴下,一起來談談「諮商的藝術」這個主題。

說來很吃驚,此書的出版年代1939年(距今79年),是羅洛梅於30歲寫下的書:「The art of counseling」。彼時的他,尚未讀過正式的心理學學位,頂多在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於希臘的Anatolia學院教書的三年期間,短期跟阿德勒學些心理學而已;他正式攻讀心理學,要在33歲染上結核病、調養18個月後,才在40歲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因資料有限,加上網路預告多年的由 Robert H. Abzug書寫的傳記遲遲未問世,故我只能猜想,羅洛梅的諮商能力,他那鞭辟入裡的臨床見解跟分析個案的洞見,主要和他一邊在大學從事諮商工作,一邊自己閱讀、進修,受教於阿德勒,跟多年來浸潤於哲學、宗教的人文傳承有關;或許核心還是他的天分,天生就是要來吃這碗飯的。

這本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諮商是一門藝術。雖然如同繪畫、音樂,可以教學基礎技術、陶冶相關涵養;但實務能力上,還是存在「匠人」跟「職人」的巨大差別。他認為這本書,是要幫助讀者更認識自己,並有組織地揭露「諮商這回事」;他告誡我們不要把書中的觀點、建議,當成準則來使用,要消化、吸收,自己創造性地納入工作與生活。 閱讀全文〈諮商的藝術〉

熟成自己的人

晚熟世代,讓我們自許當「熟成自己的人」。

二十多歲出社會後,可以告訴自己:「我不再把心理上的青春期無限延長,不再毫無反思依附在社會風潮的帶領下,不再給自己過多藉口。」或者浪漫點說:「親愛的父母再會吧!到陣的朋友告辭啦!我要當艘離開港口的船!阮欲來去世界闖蕩!為自己打拼,真正長大。」

在台灣,我們有多少人的生理成熟了,但心理的成熟卻沒有跟上?

我自己也是如此。故這幾個月在閱讀美國的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先生(Rollo May)於44歲(1953年)出版的書:《找自己的人》(Man’s search for himself)後,我仍繼續思考書中我感興趣的兩項議題:(1)「何謂成熟的人?」(2)「我們如何找回自身的力量?」 閱讀全文〈熟成自己的人〉

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

面對個人生命的疑惑與困境,我們常常看書尋找答案,而出版市場也一直存在所謂的「心靈類」書籍,它們作為一種自救(self helping)手冊,涵蓋了心理健康、宗教修行、身心修練、諮商心理、精神分析等領域,試圖幫助讀者在面對其各種複雜或難言的生命處境時,回答「我該怎麼辦」的生命大疑。這些書籍的一個重要課題時常是:「我」如何變得不一樣――如何跨越自己的限制?如何接受現狀?如何改變自己的觀點?如何走出受苦的處境?而這些問題都涉及了自我轉化(self transformation)的如何可能。

然而,這類「療癒書」、「轉化書」、「心靈書」琳瑯滿目、多如牛毛,且這位上師、活佛,那位醫師或通靈者,各立山頭,各有法門和路徑。那麼,讀者該怎麼選擇?該如何閱讀?怎麼讓自己和這些道途相關連?怎麼使這些關於人類心靈的智慧成為驅動困頓處境的力量?這可能會是另一層負擔和徬徨。在學術的嚴肅討論上,這涉及到「自我轉化」現象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哲學層次議題。而本書的價值即在於,余德慧老師一方面(並非系統性地)觸及著這些根本而困難的學術課題,另一方面以一種面對著諸多「道途」上之流浪者(=學生=讀者)的口吻來談話,站在後面這個有著生命之大疑的凡人的位置上,他既熟悉「俗世」和「轉化」這兩個領域,也深知自我轉化路上的各種陷阱、迷障或困境,例如:轉化的邏輯和俗世的邏輯為何時常相互悖反(因而讓人感到畏懼)?想要自我轉化者是否一定要修行?是否不同的人應當選擇不同的模式,沒有一條絕對或普遍正確的轉化路徑?但又要如何得知:適合自己的路在何處?該怎麼讓肉身切近之?

閱讀全文〈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