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閱讀《源氏物語與日本人》

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

這是榮格派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20世紀末考察《源氏物語》的眾多人物的深層心理狀態後,欲回答的問題。他認為本書講的不是光源式的故事,而是紫式部(作者)自己的故事;他從心理治療師跟深層心理學的角度來閱讀,建議我們把此書,當作紫式部探究自己內心世界跟自我實現的故事。 閱讀全文〈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閱讀《源氏物語與日本人》〉

成為行動心理師的隱形條件——接自費個案前,你需要先知道的事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身邊不乏想當行動心理師的朋友,感覺上比較自由,不用上下班打卡,又可以做實務工作。常聽到一些說法是:在學校或機構做幾年,累積一些人脈之後,就可以出來當行動。

這樣的想法很好,但在此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先檢核一件事情:「我具備獨立執業的能力了嗎?」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接自費個案的心得,先把結論說在前面:

「在接自費個案以前,自己先接受過『至少兩年以上』的心理治療會比較好」。以下列舉原因: 閱讀全文〈成為行動心理師的隱形條件——接自費個案前,你需要先知道的事〉

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觀

從「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實作觀點來看,「臨床倫理」不再圈限於傳統的哲學、原則主義(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及正義原則)的思考,而是還原、看見倫理事件的根本處境是每位經驗者的各自殊異的身心受苦經驗。臨床工作者的倫理行動,從讓自己落身到他和我相繫的身心苦痛現場,透過各種能夠撫慰、膚慰、陪伴他和我,一起度過身心苦痛的手工藝的施作歷程,來作為倫理事件的出路和救贖。

本文論述的開端源自2009年5月始,我受教於余德慧、余安邦、林安梧、汪文聖、李維倫等教授共同推展的「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多年第一線學習,和至少四年的「柔適照顧」的施作經驗,及我於碩士論文中對於臨床經驗的分析和討論。再者,本文也綜合我閱讀余德慧教授於2006年的學術演講「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跟王心運教授近年關於「醫護倫理」到「身體倫理學」的研究思考,進一步延展成此文的認識視野,與大家就教。 閱讀全文〈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