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你的溫柔

2012年12月25日的這天上午,我以實習臨床心理師的身分,站在花蓮某間日間病房的團體室,和著蔡琴的歌聲,唱著如下的歌詞: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
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讓它淡淡的來 讓它好好的去

台下是三、四十位,介於四十到八十多歲的爺爺奶奶的面孔及眼睛。他們安靜、有禮、溫情地看著我,或對我微笑、打拍子或跟隨合唱,空氣中有種不那麼具體可指明的情緒在輕微流動,伴隨在我不完美的歌唱中。我刻意將視線轉到每位長輩的面孔前,想要盡可能與他們有些個別接觸;我想起,我是在今年的9月4日認識他們的,在我帶領的「作夥幸福」的17週心理團體中。 閱讀全文〈恰似你的溫柔〉

愛的練習曲

「沙優娜娜」他說。「沙優娜娜」我說。

「你要保重」他說。「你也要保重」我說。

我們的雙腳還是沒有移動,我靜靜感覺他的雙手覆蓋在我手掌上的溫度,我望著他的容貌身形,感覺他的眼神露出好多的寂寞。此刻,我站在他的眼前,心卻擱淺在一片過往的相處記憶裡,遼闊的沉默就這樣無聲壓在心頭。

我記得了,他留給我的手掌溫度跟眼神裡沒有開口的訴說。最終我們還是鬆手,我轉身走幾步路又再回頭看他,我掛著微笑與他揮手道別,他也朝我揮手。

我記得了,陽光閃爍在他白髮蒼蒼的面容上,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他微笑底下的無聲落寞,我們各自朝向離別走去。 閱讀全文〈愛的練習曲〉

職業介紹所: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And a happy New Year!」

2016年的聖誕節就要到了!去年此時,我和8位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後文簡稱輔諮中心)的同事們,紛紛進入團諮室擺好各自等待交換的禮物,突然間,兩位夥伴毫無預警地、好甜好甜的、跳跳唱唱起「我們祝你聖誕快樂!」這首歌的全英文版!惹得我們大家呵笑得很!還ㄠ她們再唱一遍!滿室歡騰的節慶氣氛! 閱讀全文〈職業介紹所: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

關於父母與孩子這件事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關於父母跟孩子這件事。」
「可不可以又愛他,又恨他。」

這是一句聽起來好極端的話,翻譯一下溫和一點的版本是「可不可以喜歡一個人,也允許自己對他某些事感到生氣。」這些話,最適合套用在親密關係裡面,尤其是很糾結的親子關係。

一個關於時代的限制,與文化傳承的悲傷。從大約20年前的台灣,一直到今日,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生長於缺乏父母陪伴的時代背景下,或許是因為經濟壓力,父母必須雙薪工作,或許是為了追求事業發展,又或許是有各種不得已的苦衷,我曾經見過好幾個已經長成大人的孩子,在我面前回憶起那段孤單的日子,痛哭流淚。

閱讀全文〈關於父母與孩子這件事〉

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現實一點都不羅曼蒂克。

想當初我也是被電視影集跟自己的無根據想像,自以為心理師應該是門好職業,可深入瞭解別人與自己,可從事與人互動、講講話就幫助到人、賺到可能還不錯的收入,完全是文青式的三大判斷準則:有fu、對人對己有利,跟浪漫的職業我要我要;此外,社經地位可以跟家人交代,我就「傻呆弟」撞進這條路了。 閱讀全文〈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守護青春風暴

「青春期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時期。」河合隼雄如是說。

的確如此,回想我們的國高中時期,不也是青澀的身心開始進入巨大蛻變嗎?外觀上,我們有春湧的賀爾蒙帶來的第二性徵的生理變化,跟對性懵懂的探索崛起;相應的心理調適也很艱難,我們不能再待在往日的孩童世界,得開始跟同儕練習「自立」,學習克服青春期的各種挑戰。

他指出:「轉大人是個辛苦、痛苦又不確定性高的歷程。」此時青少年會經歷從生理到心靈深處強力湧現的陌名衝動。他們不但未能充分理解、把握發生在自己身心的巨大變化,也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故他們會引發與自己內心問題相對應的外部事件作為表達。

河合隼雄說:「他們逃學、戀愛、自殺……,其實只是想轉大人,而非故意讓大人痛苦煩惱。」 閱讀全文〈守護青春風暴〉

諮商的藝術

讓我們在羅洛梅(Rollo May)的陪伴下,一起來談談「諮商的藝術」這個主題。

說來很吃驚,此書的出版年代1939年(距今79年),是羅洛梅於30歲寫下的書:「The art of counseling」。彼時的他,尚未讀過正式的心理學學位,頂多在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於希臘的Anatolia學院教書的三年期間,短期跟阿德勒學些心理學而已;他正式攻讀心理學,要在33歲染上結核病、調養18個月後,才在40歲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因資料有限,加上網路預告多年的由 Robert H. Abzug書寫的傳記遲遲未問世,故我只能猜想,羅洛梅的諮商能力,他那鞭辟入裡的臨床見解跟分析個案的洞見,主要和他一邊在大學從事諮商工作,一邊自己閱讀、進修,受教於阿德勒,跟多年來浸潤於哲學、宗教的人文傳承有關;或許核心還是他的天分,天生就是要來吃這碗飯的。

這本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諮商是一門藝術。雖然如同繪畫、音樂,可以教學基礎技術、陶冶相關涵養;但實務能力上,還是存在「匠人」跟「職人」的巨大差別。他認為這本書,是要幫助讀者更認識自己,並有組織地揭露「諮商這回事」;他告誡我們不要把書中的觀點、建議,當成準則來使用,要消化、吸收,自己創造性地納入工作與生活。 閱讀全文〈諮商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