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歲的德蘭修女在搭火車前往大吉嶺羅雷托修院參加一年一度靜修的途中,聽到一個召喚,要她放棄一切,跟隨基督走入貧民窟,以服務在赤貧之人當中的耶穌,去滿足耶穌的渴求。日後,德蘭修女將這一天稱為「靈感之日」,是她聆聽基督「召喚中的召喚」的開始,也是她離開原來衷心喜愛的修會團體,走入人群,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起點——「把基督帶進加爾各達貧民窟每一個不快樂的洞穴,日後再帶到其他地方」。
在心靈工坊之前所出版的《德蘭修女:來做我的光》中,對於這一段不尋常的經驗,透過德蘭修女寫給靈修神師的信函,深刻地記錄下來,當中包含了回覆召喚的歷程所經歷的渴望、困惑、痛苦,以及強烈的愛與勇氣。德蘭修女的私人書扎記錄著她心靈的黑夜所散發的光,這是她在對基督毫不保留的獻身中,所走過的一條與窮人徹底認同、與基督「共痛切」的心靈旅途。《德蘭修女沉思錄》所出版的時間較前書早,書中收集了她從祈禱與奉獻的生活中與世人分享的種種沉思,包括祈禱、愛、奉獻、聖潔、服務、耶穌、貧窮、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仁愛傳教修女會等主題。如果私人信札是她內修生活的隱密旅程,那麼這本《德蘭修女沉思錄》則是她給同在生命旅途中的「我們」的顯明話語,「我們」並不專指基督宗教的信徒,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體驗喜悅或痛苦、虛空或滿足,追求愛與被愛,希望活得更有意義的每一個人。
對我們來說,與貧窮的人分享所有,已經並不是太陌生的訊息。加爾各達的垂死之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志工來接近貧窮、體驗貧窮。德蘭修女說,這些來自富裕國家,想要脫離富裕的窒息的人,會渴望脫離那樣的富裕。富裕若沒有善用,最後只會剩下壅塞的心,沒有空間讓其他的東西進來。在當代世界中,垂死之家可能是貧窮最赤裸的顯明之一,人們透過這個貧窮最無從遮掩的地方而得以發現其他被隱蔽的貧窮。德蘭修女說:「我們要的不是階級鬥爭,而是階級互動,富有的人拯救窮人,而窮人也拯救富人」,說明了從「分享所有」到「領受自身匱乏」的雙向流動。
但為德蘭修女而言,貧窮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那是她在「靈感之日」所被召喚的核心訊息,要在最窮苦的人之中遇見天主:「將我們的主帶到祂不曾行經的地方,無懼地做祂做過的事情,勇敢地與祂一起,並為了祂而走過危險與死亡」。貧窮除了意味拋棄安穩舒適的生活,以及可掌握的計畫,更是自我的虛空。貧窮也意味著自由,不被擁有的事物所占有的狀態,而得以自由地分享與獻出自己。
在自願貧窮的選擇中,祈禱成了把自我去除,好容納天主的日常進行式。奉獻成為祈禱的果實,祈禱則是奉獻的土壤。於是,慈善工作也就成為「對天主的愛從內在滿溢出來」的行動。為了協助窮人,所以「必須貧窮」。當仁慈傳教會的修女以刻苦的生活方式自願成為窮人,在內修生活中學習去除自我,與天主密切結合時,剩下來,能夠給予窮人的,就不再是任何事物,而是天主自身了。
德蘭修女曾經勉勵仁愛傳教會的修女成為「世界中心的默觀者」。什麼是默觀?德蘭修女說:「我們的默觀生活就是在生命中最微小的事物上,實現天主恆久的臨在與溫柔的愛。」最微小的事物就是主動找到那些貧窮匱乏的人,照顧他們身體的需要,以及聆聽他們渴望被尊重,被需要的嘆息。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不談論天主,但透過工作「讓天主在其中示現祂自己」,在因為受苦而扭曲的面容中認出基督。
為了愛而成了窮人的德蘭修女深知窮人靈魂的黑暗,她的行動與沉思為這個世界指出一條通向自我虛空的黑暗而開展的神聖路途,以及默觀與行動合一之道。德蘭修女說,成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喚。也許,我們還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但閱讀本書,可能就是理解的開始。
註:本書為《德蘭修女沉思錄》(封聖紀念版)(心靈工坊出版)之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