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亂的2017年過去了。活在「厭世代」的我們,2018年怎麼過?
這是近期我跟許多朋友共同討論的話題。根據「厭世代」一書作者吳承紘的研究,「厭世代」指稱1990前後出生,接受最多資源照養,卻處於全球政經劇烈變化,出社會後遇上低薪、高房價及看不見未來的一代;他們如每世代的年經人一樣,有各自的夢想、抱負想實現,多數人卻被大環境的經濟停滯、學歷貶值及舞台緊縮的高牆給擋下。
他們發現自己高教育卻得窮忙,「22K」就是政府自2009年,由教育部推出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起頭訂立的給薪標準;近期喧囂的「勞基法修正案」也不見對勞工權益的實質保障;整體大環境的經濟困頓、不合時宜的法令解套,似乎都不能期待政府有為。
在這儲蓄、生育、買房、養老皆難的世道,「小確幸」、「負能量」成為我們這代疲憊不滿的無奈自嘲。
本篇文章擱置不討論,不同世代間對生活工作價值選擇的差異,年長者可能以自身經驗批判後輩不求上進的相互理解有限的情況,或巨觀層面的可能解方;既然關鍵評論網的研究群也沒找到答案,我們不如走深入自己跟夥伴的生活工作場,實踐各自的回答。
上月初(2017/12/9-10)兩天,我在玉里陪同接待花中的一群師生。
首站,我們拜訪今年初取得臺灣身分證的76歲的劉一峰神父。因行程晚到的他,一見我們就笑臉抱歉,溫暖親切的對我們閒話家常;他說自己25歲從法國坐船來臺灣傳道,45歲接下顧超前神父創設的玉里安德啟智中心至今,期間身旁一名「寶鑣」不時打岔他,用肢體和不易聽懂的發音,跟神父表達時間到了我們要去工作及給我錢買菸。
只見神父不慌不忙的一次次安撫、傾聽、笑臉回應這位喜憨兒大哥,並從善意、理解的角度讓我們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當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獲得滿足,生活被支持、照應、陪伴後,他們的純真跟各自的優點就會被看到。
不到一小時的對話,神父全程站著笑顏有問必答,真誠、樸實分享他跟工作夥伴的日常。清風徐來,不過如此。
下午,我們在玉里子弟陳世淵(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臉書「愛上璞石閣」的經營者)的帶領下,一行人騎著腳踏車,聽他穿越時空告訴我們,玉里的百年樟樹、神社遺址、玉富自行車道、行動郵局、古今圓環、洗衣亭、玉里麵跟橋頭臭豆腐等故事,以及他為何要轉職成為收入不保障的自由工作者,只為了實現保存故鄉的古今歷史故事的夢想。
隔天學生要回家前,我們還邀請了4名六、七年級生,來跟九年級的高中生分享他們的人生多折故事。
第一位是玉里火車站前的「藍色小山歐義廚房」的主廚邱顯竚,灰色幽默的他,跟學生分享人生如下棋,沒有一定走法,眼前的失敗可能成為往後的人生養分,跟放鬆生活的重要性。
16天手拍肉漢堡店的老闆田曉萍(小皮)和同學分享,有一項專業營生的必要,及做愛心漢堡回饋故里孩童大大豐富她的生命意義。
自由業的美術設計師李彥瑾,分享他從玉里高中畢業後,因為經濟因素半工半讀大專夜校;就學和入職場時,因為急性子跟不服輸的個性,碰撞出許多好壞事情,他摸索到的調適之道。
服替代役的黃兵善,分享他為何大學延畢、搞垮又復興英語演講社團,經營沙發衝浪認識多國好友的奇聞逸事,跟如何英文流利、自學西班牙語、古拉丁文;目前大學結業,未來路線未決的現況。
前天晚上我也和學生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國中時遇上家庭經濟困難,高中無意也沒讀好書(倒是奢侈的亂讀課外書、陷溺憂傷),大學入後段私校才緩慢整頓自己能耐的故事;部分學生還圍著我聊到11點多,我就是真實跟他們交代自己的來路經驗談。
這幾個月,當我跟玉里的多位朋友一起去偏鄉的小學、教堂,從事免費的資源連結(如:衡山基金會提供給小學生的新鞋子、台東食物銀行提供給病房的泡麵、玉里榮院─悠活養生村提供的手作餅乾),小皮的愛心漢堡及生命故事的分享,芳嫻的夢想明信片活動時,我有好幾次的驚嚇。
1.這些廠商每次的愛心都要花上幾千元;2.怎麼不少人在聽到「公益」兩字時,都願意出些力;3.現場最動人的是人與人間最質樸的相互日常關切;4.民間的力量真是散落得不起眼,但集氣時卻瀅瀅發亮;5.他們還想繼續做下去……。
就像我跟高中生分享的,「意義」是要跟其他人互動才會發生的事。這或許是我們意願公益,嚮往真摯和陌生他者交流的原因;除了賺錢外,我們還想賺關係、賺人與人間免錢的溫馨相待。如素玲老師跟我說的:「真希望在重重限制的現實人生中,我們這些小人物真的可以一起做些相互感動的事。」
「厭世代」我們怎麼過?在參與朋友的實踐討論後,我整理的方向如下:
顧好自己的基本生活,找到自己的同儕支持圈,和職場、社區的各色人等,發展強弱不一的橫向情感聯繫跟人力物資資源共享的協力關係。當大環境只想處理事,不考慮對人的起碼善待時;我們更需要恢復你與我間,彼此關照、資源共享、情感往來互利的循環。如此,人間不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