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談論現象學?

過往八年在學習現象學的路上,我經常發現現象學的文本,不論是理論論述或研究論文,經常給人困難閱讀、難以理解的印象;當聽他人或自己講現象學時,也經常覺得我們是含著哲學雞蛋糕在講話,似乎難以用簡白、易懂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發現與反思。

我希望人文心理學的現象學操作者,可以使用對人親切的語言,來讓聽者有所明白,領入現象學的悖反常理的困難反思徑路,這篇文章就是此用意的一次嘗試。

根本上我很感謝科學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諸多貢獻,但愈瞭解科學,我們必然發現許多議題不是科學能全面回答。每種研究法都有其限制;更多時候,是使用者的應用能力限制了我們自己。

這怎麼說?從我觀察過的聰明腦袋來看,他們不會以科學邏輯作為衡量宇宙及人類心智的唯一量尺;他們會上天文、下地理,進臥室跟廚房,廣闊又深度地窺探人生。

科學不該侷限自己只能動用一種思維理路來面對人的議題。

我們應該讓自然科學跟人文學門通婚,彼此截長補短,得以更慧詰、具思考彈性,涵納多元、異質的邏輯交會,來尋找許多困難議題的認識跟處方。現象學關注的是對人的各種經驗現象,進行本質構成條件的考察跟理解研究,以抵達經驗現象的本質認識。

許密茲(1997)曾在《新現象學》一書,轉述海德格對「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希臘詞源的介紹:讓人就事物顯現自身的樣子來認識它;胡賽爾則以意向性(intentionality)說明,現象學是要去認識事物、經驗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顯現自身?當事人的主觀視角的經驗描述,就成為我們考察的基本材料。

現象學指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以未經反思的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在過日子。現象學在聽到各種觀點、信念、評價時,不會直接接受,而會將各種認識暫時懸置(epoché)起來,以取消自然態度對我們的作用;以觀看但尚不涉入、開始對其提出疑問、檢視其構成條件等現象學的反思態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來進行考察(羅伯.索科羅斯基,2004)。

李維倫、賴憶嫺(2009)指出,只有在研究者透過本質還原(eidetic reduction)的想像變異(imaginative variation)的現象學操作之後,才能真正攫取出經驗的意向性的本質結構。進行此一現象學操作的關鍵,在於研究者從現象學反思中,將被呈顯為原初給予、不因想像變異的操作,而影響其絕對存在的要件部分;以其在經驗中被給予的方式,予以充盈描述,進而攫取出其經驗的本質結構(倪梁康,1997)。

經過118年的發展,當代的現象學有了更多的應用,也出現許多不同的關切主題,跟繁多的論述和研究成果;上述說明只是簡要介紹,未能展開現象學應用的遼闊面貌。

為何學習現象學很困難?

首先是語言的問題。中文世界對現象學的文字翻譯有不同見解,加上大量陌生且似懂非懂的哲學用語的納入,使得初學者難以跨入門檻。當我們開始領會不同翻譯的現象學觀點跟哲學用語時,難免會經歷一段暈眩、困難吸收跟誤讀、誤解的時期。

再者是現象學的操作、論述跟詮釋樣態,完全會因不同操作者的個人風格而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樣態。這對初學者來說,真是非常難以依循!加上許多現象學家並不採取按步驟分析的方式,這就讓學習者常常抓不到寶物(經驗現象的本質),恨天如此高!

其實,現象學最重要的內功是:「把握跟摸透經驗現象本質的能力」;至於外顯的操作方式,就各人選擇合適自己的門派來練功吧!

只有當學習者,能自行對特定的經驗現象,進行多面向的考察、檢驗跟本質解明的理論與反思往復運動的現象學操作時,學習者才算上路。我自己是透過至少四、五年的消化不良、不知所云的多爾滾歷程,跟實際完成論文,入職場後仍帶著現象學的態度眼鏡,於我的工作現場反覆琢磨應用現象學運動的能耐,才逐漸說得出自己的經驗談。

這也是詮釋現象心理學告訴我們的事,理解需要歷史,我們才能抵達成熟的述說位置。如果都說這樣了!你還想學現象學的話,那就去投入相關的閱讀跟實際的操作運動吧!有人帶著學更好,沒五年不用急著看成果。

常見術語說明:

◎現象學(phenomenology):德國哲學家胡賽爾於1900開創的學門。他主張一門研究真理的科學,要有足夠嚴謹的反思能力,能不被既有的理論概念等認識眼光給侷限、遮蔽住,並進一步採取現象學的操作檢驗方式,透過純粹直觀、現象描述跟本質還原等方式,讓科學的識知完全「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對我們揭露其本質。

◎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又稱「日常態度」,指我們對生活世界的經驗,一般時候皆不會加以反思的一切俗常認識。

◎現象學態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這是一種背離自然態度的、朝向事物的本質發展認識的困難的反思運動。為了讓現象對我們揭露自身,現象學態度會採取一種超越態度(transcendental attitude),讓自然態度暫時對我們失去作用,以獲取前所未有的眼光、角度,來看待現象的自身顯現,並開始透過多面向、多重樣態的描述,來考察我們的意識作用跟經驗現象,逐步發展出對於特定經驗現象的本質認識跟把握。

◎懸置(epoché):這個希臘字指中止慣性的理智判斷,不以日常的觀點、角度、見解來看待現象;將有待認識的現象「置入括弧中(bracketing)」存而不論,以暫時停止過往見識的干擾,慢慢讓現象對我們顯現出前所未見的樣貌,並細細考察其中的本質項(invariable,eidos)、本質結構跟探究意義。

◎先驗(a priori):指人類的意識作用先天俱有洞察經驗現象本質的普遍原則(如:邏輯)跟可能性的能力;這是為何我們能行使超越性態度來進行現象學反思的源起。

◎直觀(intuition):現象學指明意識先天即賦予我們具有直觀經驗現象本質的能力,能使我們洞察或不洞察,把握或無法把握一切經驗現象的本質。直觀是研究者採取現象學態度,以事物顯現自身的方式面向它,並盡可能如實將經驗描述出來;從個人的具體經驗直觀,逐步推展到對經驗現象的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再到範疇直觀(categorical intuition),至此開始脫離具體經驗,進入抽象反思對現象及意識的作用本質的理解。

◎現象學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描述是展現事物如何勾連(articulated)的方式。現象學描述要求我們按照經驗現象與我們的(超越)意識建立的原初、直接的接觸,進行如實、純粹跟多重樣態的描述(梅洛.龐蒂)。現象學描述會想要暫時中止自然態度的見解、預設跟各種偏見的影響,以繼續朝向對象給出自身,於我們的意識呈現其本質項的勾連形式,及與直觀相符的充盈描述。

◎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從自然態度轉入現象學態度的辛苦且嚴謹的反思運動。最基本的操作是懸置(存而不論)我們的自然態度的慣性思路,盡可能暫時中止各種理論知識對我們的干擾(遮蔽),好以事物呈顯自身的方式來認識、描述它;目標是考察特定經驗現象的無可置疑、絕對地被給予的經驗現象的本質項,及其關連形式的認識和把握。

◎本質還原(eidetic reduction):這包含了「本質還原」跟「先驗還原」。本質還原是從個別的經驗事實出發,透過現象學態度的反思操作(懸置、還原等方法)以達到對經驗現象本質的把握認識;先驗還原則會從實在的存在之物出發,透過自由想像變更的方式,進行雙重還原的操作,以排除實體存在中的一切非本質項,目標是經由想像操作來擺脫事實之物,揭露出先驗現象中的非實體、不變的本質內涵。

◎詮釋現象心理學(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人的心理生活現場的人文心理學。主張要理解人的存有經驗,勢必要從根底認識「存有與語言的關係」,明白語言既開顯又遮蔽的本質,視一切的語言論述為有待檢驗的經驗文本,需對其成立的本質條件進行考察後才能於歷史性的理解循環中,獲取對此經驗現象的根本把握。

參考文獻: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李維倫、賴憶嫺 (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009年,第二十五期,275-321頁。

胡賽爾(2002)。純粹現象學通論(精選本)。台北:商務。

洪漢鼎(2008)。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徐輝富(2008)。現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學林出版社。

倪梁康 (1997)。胡賽爾哲學中的「原意識」與「後反思」。宣讀於布拉格大學和捷克科學院的理論研究中心。1997年5月16日。

許密茲 (1997)。 新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萊斯特‧恩布里(2007)。現象學入門:反思性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伯.索科羅斯基(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