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坐普悠瑪回玉里的火車上,我讀著楊富閔的家族書寫,了解一下他為何說自己的媽媽欠栽培?
突然間,前方有一雙純真無邪的眼睛盯著我瞧,一下壓低自己的頭縮到椅背後,一下抬高半張臉,天真靦腆地看我竊笑,我也擺頭微笑回應;下一刻,他把臉轉向我旁邊的女乘客,以相同招式耍寶,可惜人家沒這興致,他就草草收工跟座位上的母親玩。
他伸出雙手像雞啄食米粒、昆蟲,快速輕啄媽媽的上手臂。「礙!」母親推開他的手,發出要他別鬧的聲音說:「我要休息,你別煩我!」孩子轉身看旁邊睡著的哥哥,仰身停頓一會,又再度出手啄母親的身體,這次還親暱得用頭壓上媽媽的身體玩。
這次母親板起臭臉,揮打小子離開,還嚴肅告誡再來你就倒楣!
孩子哀號母親打得疼!縮著身體、纏著要媽媽道歉。母親僵持一下,快速輕聲道:「對不起。」要小子別再煩她,歪身休息。目睹此景的我,好似也看到幼時自己跟哥哥、母親相處的景況,還濫情得遙想,這母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會如何持續一生對這小子發生影響?
回家這些天,我打開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岡田尊司的「母親這種病」一書來讀。此書開宗明義,母親病指的是孩子跟母親的情感依附關係發生挫傷,導致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受損,延伸至人際、情感、生活、課業跟工作適應連帶挫傷苦痛。
如果我們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母親病(這篇文章我想用母親結來取代母親病)」(與母親的情感依附關係有所挫傷的情況),我們要如何「改編」自己身上的「母親結」呢?
你得到哪種「母親結」?
「母親結」有三種。一種是幸運兒的你,從懷胎到呱呱落地到嬰幼兒期間(一歲半前是確立母子依附關係品質的最關鍵時期),你的母親會關切感受且回應你的需要,讓你的身心舒適、感覺安全;你在和她的依附關係裡獲得足夠的滋養,安全、愉快、健康、穩定地一天天長大。
另一種是沒那麼幸運的你,從胎兒到嬰幼兒、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中晚年,因為不同原因(可知、不可知的),總之你的母親無法足夠關切、回應你的感受和需要,甚至帶給你災難般的責難、攻擊、忽略等身心傷害;孩子如你,就算母親給的依附關係再難受,你也只能收下,別無選擇。
「正向母親結」多的人,他們的身心發育會比較健康,大腦神經跟情緒比較穩定,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關係能夠信任且親密交流,較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天賦;「負向母親結」多的人,會比一般人具身心疾病的風險,他們的大腦神經跟情緒較不穩定,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關係也難以發展信任親密感,多數人一生難以實現自己的潛能。
許多研究指出,「正向母親結(與母親好的依附關係)」,會使孩子對於精神壓力的承受力較高、不容易憂鬱,對自己的存在感安然;但被母親否定、不被支持或傷害的孩子,則容易感到不安及壓力,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被愛且存在感破洞;一生中出現各種情緒、行為混亂的議題,出現物質成癮、交友不順、離婚、逃避親密關係跟自殺的風險也比同儕高上許多。
第三種「母親結」則是介於幸與不幸、好結和壞結間;我也是拿到這一種。
「負向母親結」帶給孩子的「心理困境」跟「反向的禮物」。
困境一:孩子為了得到母親的認同與愛,會願意付出重大代價來遷就母親、迎合母親的期待,就算要犧牲自己、付出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岡田尊司說:「渴望母親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切,這就是人的本質。」
困境二:孩子為了不被母親拋棄,只好被迫學習討好母親,如此一來就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長期下來,孩子的外在行為跟內心情緒不再如實聯繫,無法坦率成為自己;日常生活都得照母親的臉色過活,長成一名難以放鬆、快樂享受生活的人。
困境三:孩子會收下母親對自己的否定。除了經常感到緊張不安外,也會不自覺在某些表現上出現追求完美的傾向,好緩和自己內在的否定自己的想法跟感受。
困境四:因為和母親這重要他人的關係挫傷,孩子很可能會刻意避免親密關係,以免再次被傷害。
書中作者也分享了他的一項觀察。他列舉約翰藍儂、赫曼赫賽、演員珍芳達、宮崎駿跟哲學家叔本華等人的「母親結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許多最美好的音樂、文字、表演、藝術創作跟哲學,都與這些人經歷過的悲傷痛苦有密切關連。
若不是他們太需要超越現實生活的悲苦命運,這些超越自己的昇華的愛和創造的果實,不會這麼深刻動人!
我們要如何「改編」自己身上的「負向母親結」呢?
岡田尊司說,我們首先要有「想要改變的意願和願望」。我們要知道,「改編母親結」很不容易、會花上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會從沒有頭緒的混亂、痛苦開始;而這些失序跟傷痛都是必要的,都是心理復原的必經之路。
上路後,許多人得等到與母親保持距離或離開母親後,才算是踏上漫長復原路的第一步;接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尋找「替代性的安全依附關係」,不管是親朋好友或心理專業工作者都可以,讓自己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跟健康穩定的依附關係。
這時候,我們可以進入下一個療傷止痛的動作,把心中壓藏經年的憤怒苦痛都不保留地吐露出來,把傷心的眼淚哭出體外,好好接受他人的溫暖陪伴跟回應;此際,若我們出現批判及反抗母親的言行,那是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切斷過往跟母親牽絆的不健康關係,重建各自獨立、自主的依附關係。
此外也可嘗試:主動愛別人,成為他人的支柱,這會讓自己內心的依附關係的能力重新活起來;多跟能提供穩定依附感的人來往,學習他們的有益人際跟情緒健康的調節之道;放棄對母親不切實際的渴求,與母親保持適當、健康的距離;不再追求完美跟符合他人的期待,練習照顧自己的需要,活出喜悅、真實的自己。
唯有當成年的自己,能夠主動跟母親以外的他人發展穩定、健康的依附關係;在他人的協助下整理好自己內心的「負向母親結」的阻滯情緒,我們才有能力,再次與母親締結新的連結關係。
這一次,我們不再是位受傷、脆弱、無力的孩子;而是經歷過多年健康依附關係的摸索跟重建、徹底抒發與排解內心的悲憤傷痛,緩慢長出自己的資源和力量,喜歡自己的成年人。
這樣,我們一次次小小、慢慢,卻真實的改編了我們身上的「負向母親結」。我們值得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