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蔣素娥的新鮮事了嗎?
兩天後2014/1/3,我將與一群親朋好友,相聚於花蓮的璞石咖啡館,一同觀賞鍾惠美導演花費兩年多時間拍攝,紀錄蔣素娥老師過往十多年來,在花蓮高中從事「校園心靈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故事紀錄片。
本片導演鍾惠美,無數個夜晚,就像隻珍貴、稀有的夜行性貓頭鷹,張大一雙安靜、凝鍊的眼睛,窩在雙屏螢幕前緊盯影像毛片,反覆將一格格的畫面細細掏洗,擇善固執把她的所見、感觸,和太多次與素娥的談話討論,剪輯成這卷帶有感性哲思的影像敘述。
影片實則紀錄下老蔣(我們都這麼稱呼她),這些年來與花中生、工作夥伴的許多場別開生面的活動畫面(如:「連鬼都沒有」工作坊、「魔力藍」劇團、「山海人」教師進修工作坊等)。
另外我認為同樣重要,未來只會更顯重要的是,此紀錄片還訪談當時的參與學生,及老蔣多位重量級的師長朋友(何長珠、夏林清、陳春雄、王浩威、吳明富、邱敏麗),邀請他們對於老蔣應用表達性藝術方式,於中等教育環境進行諮商輔導的耕耘實踐,予以回顧、對話及反思。
此意義下的老蔣紀錄片,已不再是她個人的故事紀錄,也可以是一則台灣中等教育現場的縮影。想必其他的諮商輔導工作者,也可以從她數十年的實務經驗中,獲得指引和啟發。
蔣素娥與其師生、朋友會如何回顧反思,他們十多年來的個人成長?以及教育和諮商輔導工作的實踐經驗、感觸與展望呢?
這也是我喜歡本紀錄片的原因,除了讓我們看到資深的諮商心理師蔣素娥,如何在當前看似解放,但本質仍是升學導向的中學教育體制,長期以「遊於藝的諮商輔導方式」來幫助學生回到自己的感受經驗,探索且認識自我;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遊藝過程,舒展及悅納自己。
若我們把時間拉長,朝三年的高中歲月望去,我們看到的就會是一則則輔導老師陪伴學生,按照各自的生命情調和機緣,長成青壯少年的故事了。
若我們說,台灣升學制度的常態競爭比較,已讓大多數學生,活得疲累、自我枯萎且苦無出路。那麼「月光哲學」或許是要為這些學生,打開生命可以自在呼吸的另一扇出口。
月光下,疲累且自我枯萎的學生,就來到蔣老師規劃、設計,且動用豐富資源促成的各項玩樂、學習兼具的活動中,來安心休憩、調養生息。大夥一起把被升學體制排除的各項有益身心的活動跟自由,一一撿拾回來,一起品嘗日常生活中,本有的各種豐富滋味。
對於部分缺乏關照的學生,則給予個別陪伴與對話。
這一切看似平凡,但當輔導老師能夠參與學生生活的重要時刻,支持也欣賞其自我成長,陪伴他們走過有風有雨的青澀年華,這又何其不凡?
蔣老師是否認為,回顧20多年來的諮商輔導工作,若自己曾使學生在「遊於藝的諮商輔導活動」中,體驗過自己的力量、發現也喜歡自己的特長,那麼縱使諮商輔導的成效,無法在眼前看到回報,甚至在每次道別後,學生都得轉身,回到各自現實的人生軌道去起起落落。
但有一天,當他們失意挫敗了,會不會記得曾經有人陪伴他們走過生活的重要時刻?當有一天,他們自我感覺不好的時候,會不會記得曾經有人給予他們掌聲或安慰支持?這些經驗過自己被師長、同儕善待過、真心關懷過的學生,會不會也願意,以善意回應這個世界?安心去追尋一份自己嚮往的生活?
我認為《月光哲學》紀錄片,除了是蔣素娥老師的諮商輔導工作的成熟果實,如今摘採下來,無藏私跟大家分享成熟的滋潤喜悅;她的影片,似乎也在邀請我們觀眾,尤其是同領域的諮商輔導工作者,我們來持續提問、反思諮商輔導領域的恆常疑問。
我想老蔣應該能夠接受,以下我對她的心情琢磨吧!我以「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從事諮商輔導工作20多年,如今開始爬梳、整理自己的「月光哲學」的心理輔導諮商的感性哲思,和按此理路開展的實務工作的進行方式,想與你們一起分享、交流。
月光下,常有新鮮事。我等待老蔣的下一個好玩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