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苦的距離

你也覺得人生很苦嗎?

幾乎我們走到哪裡,苦痛就尾隨不離,比寵物或愛人更與我們常相左右。即使生活暫時清安,歲月靜好,我們知道這些幸福也會有用完的一天;某一刻,各種煩惱還是會找上門來,教我們如何是好?

我呢,這陣子都在修練「如何調息憤怒?」的這門功課。除了找資深的心理師談、跟朋友訴苦,我也運用多種心理學方法來調適自己,並閱讀一行禪師談「如何轉化憤怒?」的多本書,來練習深化「覺察」跟「靜觀」自己的「心火」,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是佛法建議的方法,當我們「憤怒」了,先回到好好的呼吸或去散步、吃塊蛋糕都好,就是別「火上加油」!繼續給彼此的情緒增添薪材。在我們有能力去「深入傾聽」跟「使用愛語」和對方溝通前,我們需要先回來為自己做同件事:好好「傾聽」跟「覺察」自己怎麼了?把自己的受苦身心給關照好。

我們被關心、理解後,憤怒之苦才能減弱,我們才不會被情緒掩沒,能有些平靜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在氣什麼?」當我們更看進去時會發現,他人的言行不過是引燃我們情緒的火種而已;在我們心裡,存在著連自己也不太知悉的情緒議題,這才是我們跳腳的底層原因。

讓我跳腳的原因是什麼?

一、相互覺得未被理解和回應:

我觀察職場上,幾乎在各個階級間,不時都會發生上屬指示,但下屬遇到困難,無法說不或調整空間有限的情況;這時候,雙方都會覺得自己的期待沒有被好好回應,各自的苦楚不被理解,甚至怨懟起對方來,形成一個衝突或卡住的苦結。

多數時候,兩方會選擇聽從指令、顧大局,或各自退讓些、以妥協來完成任務(當然也有持續交惡的例子);但「各自的心情」就被晾在一邊,不知怎麼處理?

二、我的情緒議題被觸動到:

我發現自己比一般的心理師,更去關注、在意個案的福祉,願意花更多時間、心力,甚至自掏資源去照顧、回應個案的需求;常在個案會議及官方場合上,質問系統的不及處並訴求回應,對於不變和改善有限的結果感到氣憤、傷心。

我得承認並接受自己,在心理工作的態度、舉止、思維上,與自己的成長、教育和未整理好的身心議題都有關。難怪我的反應比一般心理師大,我的傷痛也在呼求照顧,不想被放棄不是?

對於我的「兩個症頭」,一行禪師會有什麼建議?

一、我們要學習有智慧的講話和回應的方式:

禪師比喻「發火」,就像是我們的房子(身心)著火了!我們滅這火的裝備就是「深度傾聽」跟「澆灌愛語」。

「聽」的時候,我們就是讓彼此好好說,不打斷、批評、評價、分析或情緒回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聽到,彼此的言行都和各自的受苦有關,這樣的「理解」,會讓我們喚醒些對彼此的「慈愛」。

「說」的時候,我們要慎選用詞,不要用尖銳、攻擊或抓話頭的方式,去升起彼此的情緒城牆;我們不用隱藏自己的情緒,去討好對方;我們要提醒自己,兩敗俱傷是沒有意義的,為了自己的「轉苦得樂」,我們選擇用中性的語詞、友善的語調,跟能促發彼此正向情緒和理解的方式來互動。

二、以社群來照顧、慈愛自己的情緒結:

只有當我們自己的「情緒結(各種苦結)」,被擁抱、理解、緩苦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函容他人的受苦,並理解(聽懂)他的心聲是什麼?

每當自己迷失時,就讓朋友、社群來幫助我們吧!讓自己被友善傾聽、洞察回應,並被澆灌愛的陪伴和話語,這是我們能為彼此做的美好的事。經常正念呼吸和接觸大自然的好能量,也能幫助我們重返身心的平衡。

一行禪師認為,重點不是去抱怨外在世界讓我們不斷地受苦,而是我們要一次次回到內心世界,夥友伴經營能「相互理解」和「澆灌愛語」的社群;讓我們成為解除彼此心苦的火炬,轉樂我們與苦的距離。

閱讀書籍:

Thich Nhat Hanh (2001) Anger—Wisdom for cooling the flames. Riverhead books.

Thich Nhat Hanh (2004) Taming the tiger within—Meditations on transforming difficult emotions. Penguin group.

Thich Nhat Hanh (2013) The art of communicating. HarperCollin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