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在細細閱讀李維倫教授寄給我們過往一群研究生的兩篇文章:1.《傷到時間:兒少性侵害受害者生活經驗的存在現象學分析》;2.《人社東華》的三月號專題:《關於台灣的時間思考》。
作為老師的學生跟長期的讀者,使我可以從「歷時性發展」的眼光,來閱讀維倫老師近年來聚焦論題的:從「存在現象學的視野(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來洞察「創傷者的活存時間經驗」是怎麼一回事?
在《傷到時間》這篇文章中,他指出性侵害事件,使兒少被害人被推出安全的人倫關係跟常規世界的生活時間,使其不再能預期獲得原生家庭(或其他核心重要他人)的保護跟教養,嚴重傷害其人倫關係跟往昔的線性時間的生活經驗;自此他們掉出主流世界,進入不穩定的人際關係的野地,孤單、苦澀地尋求繼續活下去的茫茫新天地。
在《關於台灣的時間思考》這篇文章中,他從現象學的反思分析告訴我們:當前臺灣的社會,主流度過生活時間的方式,是種「經濟效益」優先於其他生命價值的框架,並舉例這框架使得大學教師很難花時間去慢火啟迪學生,教師也無法自在慢活、醞釀研究創意;大家都是追逐效益指標的勞碌命夸父。
他邀請我們一起思考:「我們能否想像並實踐另一種度過生命時間的方式?」
我想上述簡介,點出了為何維倫老師近年來要發展「對人的各種存活的生命時間經驗」的理解視野。一來「時間經驗」是人存活的本質性的共通經驗結構;二來對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者來說,獲取對人的受苦經驗的適切理解,才能告訴我們心理療癒的處遇該當如何作為?
底下我將以余德慧教授提論的「人文諮商」,李維倫教授發展的「存在取向的催眠治療」跟我自己從事的柔適照顧的「頌缽手藝」,繼續與維倫老師的「對人的活存時間經驗,發展適切理解」的取徑對話,希望能初步論顯出「人文療遇」的「知識視野」跟「處遇作為」的一種可能性的樣貌。
延伸閱讀:
1.《傷到時間:兒少性侵害受害者生活經驗的存在現象學分析》。
2.《人社東華》的三月號專題:《關於台灣的時間思考》。請見:
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145
「人文諮商」及其「時間經驗」的討論
「人文諮商(Humanistic Counseling)」是余德慧教授晚年著力甚深,希望能將其畢生研究、浸淫,所得的心理治療的認識及實務心法,貢獻給人文科學的研究者跟心理助人者的禮物。本短文只聚焦於討論余老師提出的「人文諮商」的「入門心法」及其「時間經驗」。
余老師說他的「人文諮商」是從「懺悔」跟「改錯」開始的,他認為現代諮商是種看重知識、技術,卻不再看重助人者的「內在修為」、「人文涵養」跟「是否帶給他人好的感覺品質」這些事。他開宗明義表示「人文諮商」一開始就不教知識,而是要大家先學習如何有感覺的進入自己的內在真實經驗,從「修練自己的心(內在修為)」開始。
他要我們徹底放掉助人意識,不要以為自己想就能幫助到人;他教我們認識人被幫助到的現象,常常與我們的設想不同。他為我們指出,人的受苦是種情感經驗;「人文諮商」不走「解決問題」的路,而要提供受苦者「好品質的情感陪伴」。他說「人文諮商」要做的是:讓彼此在自然的人情事理中流動、獲得自然的感動。
從上述簡要介紹的「人文諮商」的入門心法來看,人文諮商的時間經驗,不再是種諮商者可以不進入自己的真實感受,就直接動用知識判斷、話語技術來進行諮商的處遇作為;相反的,人文諮商者要有能力進入自己跟受苦者的身心感受經驗並開放覺察,以自己平日修練的好品質的存在狀態跟各種人文技藝,來提供受苦者好品質的陪伴經驗。
這裡我們看到,在我們進入自己跟受苦者的經驗締結場後,余老師未能繼續告訴我們,「人文諮商」作為「人文療遇」的其中一條路;在他初步提示的反省跟心法後,我們要如何進一步去認識、理解「人的受苦的療遇經驗」?「人文諮商」的後續發展會是什麼樣貌?
我想維倫老師的「存在時間性」的分析理解論述,可以在這部分繼續領我們探路下去,或許我們不會再現余老師獨一無二的語調、思索特質的展現,但猶如彭榮邦老師有一次告訴我:「他會以別條路通達余老師透過『人文諮商』所要達到的『人文療遇』的效果。」我想「換條路,繼續前進,求索人文療遇的通達」可以是我們往後的行動方向。
「催眠治療」及其「時間經驗」的討論
過往在東華大學的諮臨所上課時,我曾修過李維倫教授的「存在催眠治療」的專題課。這門課很好玩!除了能聽老師為我們解碼,催眠治療的過程到底發生什麼事?聽美國的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的許多神奇治療故事外。
也跟著一步步學習操作基本的催眠治療架構:從入神引導、帶領個案進入處境故事(提出待解議題並引入隱喻資源),再導回清醒覺知的歷程;同時也努力學習應用催眠治療的「視野觀點」來看待不同類型的個案處境、學習處理阻抗,並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完成與個案的處遇。
現在我懂得,最根本的催眠現象就是:當我的話語能跟他人的經驗──行動連繫上,基本的催眠現象就發生了!但若我們要進一步理解,一則成功的催眠治療怎麼發生的?我們還是很難從民間傳統的各種催眠解說掌握到門道。李維倫於2011年指出,我們可以透過查看受催眠者的「意識動作,及其意識組構的歷程變化」,來做為理解催眠經驗現象的解明平台。
他提出「意識的三重構作」,指明我們的所有經驗都是由「語意意識、圖像意識跟體感意識」,以不同的組構方式組合、顯化的結果。如:此刻你閱讀的意識動作,顯化的是你的語意意識;接受催眠的放鬆引導時,你會進入以體感意識為主的經驗狀態;而當你作夢或成為催眠故事的經驗者,你會經驗到圖像意識的自發顯現,感覺自己既是觀察者又是經驗者的雙重置身狀態。
講到這裡,什麼是催眠治療的時間經驗呢?我們可以從王思涵(2014)的「催眠經驗歷程研究──以故事性催眠腳本為例」獲得明白。她指出故事性催眠是一種,催眠者跟受催眠者共同編寫、鋪排個人化的故事的催眠歷程;其療癒機制在於透過聆聽新鮮的故事,使受催眠者獲取宛若自己活在新局面的真實經驗,促發受催眠者重新組構個人的資源來面對生活挑戰。
以維倫老師的「意識的三重構作」來看,「催眠」走的是一條不顯化語意意識,而促發受催眠者經驗到新的圖像跟體感意識編排的經驗;於是人就在聆聽催眠的故事中,不知不覺動換到原來受傷的時間經驗。
延伸閱讀:
1.Lee, W.L. (2011).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acts of consciousness in hypnosis/hypnotherapy: A proposal. Paper accepted for the 30th International Human Science Research Conference, Oxford, UK.
2.王思涵 (2014)。催眠經驗歷程研究──以故事性催眠腳本為例,李維倫指導。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頌缽手藝」及其「時間經驗」的討論
上週六(2016/4/16)月亮說她是「抱病相挺」,我說我是「抱缽相挺」到政大參加2016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的小型工作坊,當中李維倫老師報告、彭榮邦老師主持的「柔適照顧的時間與空間:余德慧的心理療癒之道」的場次。
在老師介紹完「柔適照顧」的「柔適」之處後,他請思涵、牧凡跟我為在場近五十位的聽眾頌缽。熄燈後,我邀請大家坐得舒服閉眼聆聽,我們從後方為大家頌缽,避開大家不自主的視覺運思活動,帶大家藉由聽覺管道的路,進入非意義的知覺感受跟缽聲的質感運動交織的體驗。
過往我曾於自己的碩士論文指出:「聆聽缽聲的無調之音,可能使聽者藉由『聆聽』的方式獲得經驗轉置(experiential transformation);改變其當下的「知覺感受跟存在經驗」。時間經驗方面,頌缽、聽缽者的主要時間經驗為從線性因果時間,轉入對自己流轉的『體感/內在感受性』的知覺時間經驗。」
這是為何頌缽手藝可以作為「柔適照顧」的一種作為;因為它走的是非運思,當下微調個人的身心感受經驗的路數。藉由聆聽缽聲,聽者很容易不自主轉換成跟自己的體感、內在感受性一起流轉的經驗;此臨床意涵在於聆聽缽聲,可能使聽者暫時跟自己的現實感知稍微拉開距離,獲得程度不一的自由感、舒緩感或進入自然的休息狀態。
如我們過往強調的,柔適照顧不是生理醫療,也不會帶來生理健康的回復;而是要藉由重新找回源遠流長的人文科學的照顧手藝,用來補足當代的生理醫學未能在「生理照護」外,允諾我們的全人的身心靈照顧、陪伴的需求滿足。
其實,晚年的余德慧教授除了在追索「柔適照顧」的「空間感知經驗的調節」外,也如維倫老師指出的,他已在進一步探索人的「體感變化及其內在感受性的相互交纏的連帶作用」,此內在性的時間經驗現象,並為我們指出人文的力量在於以虛構、有感的操作,帶出真實的療遇力。關於這些主題,我們往後再來繼續探究、討論。
人文療遇的「知識視野」跟「處遇作為」
這篇文章我從簡介李維倫老師提出的兩篇時間性議題的討論開始,後經我簡要爬梳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文諮商」、「催眠治療」跟「頌缽手藝」及其「時間經驗」的討論後;我想要試著初步論顯出「人文療遇」的「知識視野」跟「處遇作為」的一種可能性的樣貌。
從我的就學脈絡來說,「人文療遇」走的是「生活世界心理學」的路數,認為心理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對於人的一切理解及處遇作為,都是從「有感的」生活經驗得來,不假知識及各種權力論述的取代。如:人文諮商就懸置了當代心理學的療癒觀,認為資本─權力─專業的療癒發展是條窄化且成效有限的療癒路線。主張人文療遇要重新走回符合生活常理、合乎人倫情理,並符合大地自然經濟運作理路的療遇路途。
「人文療遇」要把我們從當前被資本─權力─專業論述給架構的療癒觀中解放出來,還原我們可以合法、自在的使用各種人文的歷史記憶、技藝庫中,能夠用來引動人文療遇效果的各種資源及方法。如:具療癒感的會談,不會是心理師的專利;而是任何能把握人文療遇元素的施作者,都可以在生活中自然的援引使用。如:當醫療已經照顧我們的生理機制,但我們的身心依舊苦痛不適時,我們就可以採取大愛手、輕按摩、聆聽頌缽、芳療、催眠等人文照顧手藝的介入,來獲取療遇的可能效果。
「人文療遇」的知識視野是從「生活世界現象學」的角度出發,經由發起人物:余德慧、余安邦、李維倫等多位教授的長期耕耘研究後,透過不同操作特色的現象學方法論的取徑,獲取的對於人的受苦療癒現象的多面向的認識見解。
若需要我以一句話來簡介人文療遇的話,我會這麼說:「看懂他人的受苦經驗,伴與相對應的照顧手藝,予以真心的關切陪伴,投入已身學習;如此修練的是助人者的一生本領。」
你好,想請問延伸閱讀部分,Lee, W.L. (2011).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acts of consciousness in hypnosis/hypnotherapy: A proposal. Paper accepted for the 30th International Human Science Research Conference, Oxford, UK.李教授這篇PAPER可以在哪找到,在網路上一直找都找不出來,個人是比較想詳細看PAPER的內容,如果作者是有保存,而且能分享的話,就希望能得到該文獻,謝謝
您好:不好意思晚回訊息了!請您上《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的臉書專頁,詢問他們能否提供您此篇文章。謝謝!連結如下:https://www.facebook.com/existentialhypnotherapy/此外也可以參考他們的開課,你就可以聽李老師講他的研究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