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安頓自己?
這是榮格派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20世紀末考察《源氏物語》的眾多人物的深層心理狀態後,欲回答的問題。他認為本書講的不是光源式的故事,而是紫式部(作者)自己的故事;他從心理治療師跟深層心理學的角度來閱讀,建議我們把此書,當作紫式部探究自己內心世界跟自我實現的故事。
有別於採取客觀的、分析的「男人之眼」來解讀;他邀請我們以注重關聯跟全體樣貌的「女人之眼」來進入,試著理解各人物角色的主觀內在真實,並把圍繞在光源氏身旁的四種女性群像:「母親」、「妻子」、「娼婦」跟「女兒」,視為住在紫式部內心世界的豐富多樣的女性分身。
如此展開的,是紫式部獨異的生命長景的曼陀羅,河合隼雄稱呼「紫曼陀羅」。
在進入故事的分析前,河合隼雄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人為什麼想要說故事?」他認為這和人需要確認自己的存在意義,需要修整每天經歷到的各種情感、關係,找到一個可以接受、安穩的型態有關。於是說故事,成為我們統整自己內、外在現實的一種工夫,是我們在人世間安放自己的積極嘗試。
根據學者推定,紫式部是在近30歲時喪夫,自此獨立撫養一女的生活艱辛時期,開始撰寫《源氏物語》;可見,從古至今,人類的精神深度和苦難間,是永恆的相生關係。
《源氏物語》在講什麼故事?
表面上看,是天皇之子光源氏,12到52歲間,周旋於15名女子的花花公子故事。他3歲喪母,12歲在父皇的指婚下,娶了左大臣的女兒葵姬,同年愛上爸爸的妾藤壺(因為她神似已故的母親桐壺),並強行求歡產下一子;後來他扶養一名長似藤壺的小女孩紫之上,成為最鍾愛的四名妻子之一。
26歲,他和哥哥未來的太太朧月夜私通,被弘徽殿太后貶謫到須磨;他在須磨依舊本性不改,和明石姬生下一女,還因她的出身卑微,把女兒帶給紫之上扶養,讓兩女人都受到傷害。這些年,他還有兩名妻子花散里跟明石君,並陸續跟空蟬、六条夫人、夕顏、末摘花開展小三、小四、小五、小六的關係。
39歲,他成為准太上天皇,地位攀上頂峰,仍舊不禁美色,娶了年僅13歲的哥哥的女兒女三宮。他的大臣頭中將的兒子柏木,因為受到女三宮的強烈吸引,與其私通產下一子(薰)。後續柏木與源氏相鬥時病亡;女三宮產後堅絕出家;紫之上在連續的重大打擊後病亡。
至此,源氏心中大空,孤寂消逝而去。
故事就此結束了嗎?不。紫式部把場景遷到宇治,告訴我們後一代人,主要是薰(女三宮的兒子)跟匂宮(光源氏的外孫),和浮舟(八宮和侍女中將君所生的女兒)的三角戀愛故事,寫成「宇治十帖」。
這名已嫁給陸奧的地方官、一切照著母親意思過活的20歲年輕女子,在來到京都拜訪中君的期間,被薰和匂宮各自熱烈追求,夾在中間的她一概消極被動,直到最後無可動彈只能投江尋死。好在僧都救了她,自此死而重生的浮舟,開始長出自己的個體意識。
河合隼雄分析,當紫式部藉著光源氏這名男性形象為中心,展現圍繞男性意志而活的、女性的多面向的曼陀羅要完工時,她並無法獲得滿足,而感到有深化的必要;此時登場的女三宮,就像是對依附男人價值生活的女性曼陀羅的打破!
同樣面臨源氏死亡的紫式部,開始得進一步摸索:在斬斷所有的男性牽絆後,女性的自立存在是什麼?
這就是浮舟的個體化之路。她從一開始的平凡又被動的女性,經過與兩名男子的三角畸戀,到投江未死的再生,走的正是女性個體的徹底轉變;她不再願意被男性意志給定義,她不只要離開,還要追索自己個體的存在根源。
浮舟最後依據自己內在的聲音選擇出家(這是彼時代的不得不選擇);但她到達的心境,是堅強的、接近大地母的宗教性存在。
榮格派分析家紐曼(Erich Neumann)指出,近代的西方自我最能由「英雄神話」來闡述:其故事骨架由英雄的誕生→消滅怪物(攻克無意識)→獲得女性(重建人間關係)所構成。
河合隼雄則指出日本人的自我,是在經過一定程度的生存考驗後,轉變成非常積極的女性(意識),讓無意識的渴望自然流出,並透過意識去努力實踐;他認為從被動忍耐轉成主動積極,並跟無意識保持調和、共鳴,這才是日本人的自我實現。
這裡的男性、女性意識,並不是絕對的性別區分,而是指稱不同的意識狀態的特質(故對男女都適用)。諾伊曼討論,男性意識像太陽,女性意識像月亮;由此來看,近代的西方自我當然是男性意識主導的存在,日本人的自我則具有女性意識的特質。
兩造對於我們的無意識心理動力,給出了不同回應。也許,我們可以在西方的英雄神話跟日式的積極女性形象間,自由地擇一或走居間的路;重點是,我們需要找出能夠平衡自己的外在現實跟內在現實的日常實踐(如紫式部的書寫),上路後承擔無盡的高低起伏,一磚一瓦堆砌、胼手胝足打造安頓自己的故事。
下次相約,我們來述說各自的生命實踐故事。說來這也是本書帶來的啟發!
PS:本書還有很多的心理治療洞見,跟精闢的角色心理分析,但不是本文能力所及的引介範圍;只能留待你自行閱讀了!個體化之路,我們都只能自己走。
推薦書籍:
河合隼雄(2004)。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台北:心靈工坊。
河合隼雄(2018)。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台北: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