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如果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代價高低,我們還會勇敢踏出追夢的步伐嗎? 閱讀全文〈臨床心理師實習生〉
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現實一點都不羅曼蒂克。
想當初我也是被電視影集跟自己的無根據想像,自以為心理師應該是門好職業,可深入瞭解別人與自己,可從事與人互動、講講話就幫助到人、賺到可能還不錯的收入,完全是文青式的三大判斷準則:有fu、對人對己有利,跟浪漫的職業我要我要;此外,社經地位可以跟家人交代,我就「傻呆弟」撞進這條路了。 閱讀全文〈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守護青春風暴
「青春期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時期。」河合隼雄如是說。
的確如此,回想我們的國高中時期,不也是青澀的身心開始進入巨大蛻變嗎?外觀上,我們有春湧的賀爾蒙帶來的第二性徵的生理變化,跟對性懵懂的探索崛起;相應的心理調適也很艱難,我們不能再待在往日的孩童世界,得開始跟同儕練習「自立」,學習克服青春期的各種挑戰。
他指出:「轉大人是個辛苦、痛苦又不確定性高的歷程。」此時青少年會經歷從生理到心靈深處強力湧現的陌名衝動。他們不但未能充分理解、把握發生在自己身心的巨大變化,也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故他們會引發與自己內心問題相對應的外部事件作為表達。
河合隼雄說:「他們逃學、戀愛、自殺……,其實只是想轉大人,而非故意讓大人痛苦煩惱。」 閱讀全文〈守護青春風暴〉
諮商的藝術
讓我們在羅洛梅(Rollo May)的陪伴下,一起來談談「諮商的藝術」這個主題。
說來很吃驚,此書的出版年代1939年(距今79年),是羅洛梅於30歲寫下的書:「The art of counseling」。彼時的他,尚未讀過正式的心理學學位,頂多在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於希臘的Anatolia學院教書的三年期間,短期跟阿德勒學些心理學而已;他正式攻讀心理學,要在33歲染上結核病、調養18個月後,才在40歲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因資料有限,加上網路預告多年的由 Robert H. Abzug書寫的傳記遲遲未問世,故我只能猜想,羅洛梅的諮商能力,他那鞭辟入裡的臨床見解跟分析個案的洞見,主要和他一邊在大學從事諮商工作,一邊自己閱讀、進修,受教於阿德勒,跟多年來浸潤於哲學、宗教的人文傳承有關;或許核心還是他的天分,天生就是要來吃這碗飯的。
這本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諮商是一門藝術。雖然如同繪畫、音樂,可以教學基礎技術、陶冶相關涵養;但實務能力上,還是存在「匠人」跟「職人」的巨大差別。他認為這本書,是要幫助讀者更認識自己,並有組織地揭露「諮商這回事」;他告誡我們不要把書中的觀點、建議,當成準則來使用,要消化、吸收,自己創造性地納入工作與生活。 閱讀全文〈諮商的藝術〉
熟成自己的人
晚熟世代,讓我們自許當「熟成自己的人」。
二十多歲出社會後,可以告訴自己:「我不再把心理上的青春期無限延長,不再毫無反思依附在社會風潮的帶領下,不再給自己過多藉口。」或者浪漫點說:「親愛的父母再會吧!到陣的朋友告辭啦!我要當艘離開港口的船!阮欲來去世界闖蕩!為自己打拼,真正長大。」
在台灣,我們有多少人的生理成熟了,但心理的成熟卻沒有跟上?
我自己也是如此。故這幾個月在閱讀美國的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先生(Rollo May)於44歲(1953年)出版的書:《找自己的人》(Man’s search for himself)後,我仍繼續思考書中我感興趣的兩項議題:(1)「何謂成熟的人?」(2)「我們如何找回自身的力量?」 閱讀全文〈熟成自己的人〉
走一條助人安身立命的路
會不會助人工作者的生命救贖,唯有發生在我們與他者真心締結,照亮彼此、相互掏洗的時刻?
這時候,我會想起前同事游賀凱先生。他是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適性輔導組組長,也是在我心中把「生涯輔導工作」當成「志業」在努力奮鬥的兩個孩子的爸及妻子的穩靠肩膀。在我們成為同事後,我們曾有過非常多次關於工作、人生的各種談論,並不時穿插逗弄彼此的自嘲玩笑,像是工作忙死了,我們居然還活著!這樣就夠了!種種。
2015年12月,當賀凱把他們的「花蓮縣104年度適性輔導行動研究小組」的成果「對話中的生涯實踐故事」付印出來時,他希望我在閱讀後給些回應。
那些天下班後,我就一頁頁閱讀,當中七篇我們花蓮縣的國中輔導教師跟社工師,與弱勢或被標籤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們,相互對話、理解的故事輯,跟教師於行動研究小組中的深度自省跟討論記錄;此外,我也交錯閱讀賀凱近兩年來,於臉書文字所透露的胸懷紓臆,兩者都讓我很是動容並受教。
我想以此篇文章向他們表達敬意!並道聲「謝謝」! 閱讀全文〈走一條助人安身立命的路〉
0206心理師學到什麼?
年剛過完,我們距離0206花蓮震災也19天了;回顧這些日子以來,我們心理師學到什麼?
我想先說自己的心情。921後,我跟許多人一樣,都不再是不怕地震的花蓮人了。小時候我們總自豪嘻笑,只有外地人遇到地震才會驚慌失措,花蓮人可是家常便飯,不理它。自從921的災情傳出,到這次0206從小看到大的樓塌了;地震,不再是能嘻笑的自然現象,而是緊繃我們神經的惘惘威脅,誰知下一刻被陰影壟罩的會不會是我們自己?
年後上街,生活的常軌味道又回來了。只是朋友碰面時,話題總離不開被驚嚇的心情跟事發經過,誰家有牆壁裂縫如何處理,以前認識的老師命無大礙,但房子徹底沒了,住13樓的朋友如何衝上頂樓避難,住國宅一二樓的家人趕緊花錢租屋搬家,地震帶的公寓房價跌了,春節的觀光人潮巨減……。
不時經過市區時,還會一次次目睹那傾斜的雲門翠堤大樓,跟已被鏟平成停車場的統帥飯店舊址,外形如無語的心裡的傷口,就這樣把我們撕裂開來。這對我們花蓮人來說,不只是幾棟水泥大樓,還是許多回跟親友相聚,日常必經的小城樣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我們跟好多人交會,累積情感記憶的故事發生場景。
如今震一聲就巨變了。我想我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失落,需要療傷相陪。
這篇文章,我想整理自己這些天來,以臨床心理師的身分,從第一時間跟隨前輩、同儕、跨專業夥伴跟政府機關人員,彼此內部整合又在時限內摸索出,匯整橫向、垂直跟其他多向支援共構的「安心服務」經驗。關於災難心理衛生的理論論述已經太多了,本文將著重呈現心理師的經驗觀察。 閱讀全文〈0206心理師學到什麼?〉
平凡人的搏鬥
學習面對人生必然遭逢的「不幸事件」,是否跟過「小確幸」生活一樣重要?
這是我近期重新拾起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兩本小說:「個人的體驗」跟「靜靜的生活」,相隔8年後再次閱讀的進入起點。翻看八年前,自己在余德慧教授於慈濟大學的「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現更名為『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旁聽的「自我轉化」的課堂報告來看,真是看出22歲的自己,還處在「思考」跟「生活的實修經驗」相斷裂的巨大障礙。
彼時我的生命歷練,不足以讓我體會、理解作者的身心轉折;要待自己也陷入人生的各種苦痛考驗8年後,我才慢慢發覺自己近年來的改變和成長。 閱讀全文〈平凡人的搏鬥〉
好好生活戰
好好工作與生活,簡直是場沒有終點的日常奮戰!
這篇文章,我想透過整理自己與「堅持不肯透露姓名的非傳統資深臨床心理工作者」(這抬頭快比我囉嗦了!哈!)這幾個月來的多次深談;跟回顧本科室(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科)的九位同仁,這兩年來從事的員工心理健康方案的探索經驗,來回答:「我們要如何在工作中好好過生活的實踐路數?」 閱讀全文〈好好生活戰〉
陪你走一段路
心理治療的本質是什麼?身為心理師的我也很想知道。
故最近花了不少時間細讀日本紀實文學大獎的得主最相葉月,費時7年採訪、研究寫成的「心理諮商師」,跟日本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重量級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於64歲自京都大學退休後寫就的「心理治療之路」,結合我大學、碩士受訓8年,入行三年半,共浸泡於心理學領域11年半的經驗,來嘗試道出本行的基本門道跟經驗特徵。
首先,讓我們簡短回顧日本的諮商和心理治療的發展史。早在1910中期,就有久保良英先生,將發源自19世紀末歐洲的心理治療的部分作法傳回日本,當時主要是將智力測驗跟人格測驗的教育評量法,導入教育的輔導現場,並由輔導員對來談者提供指導跟建議。
彼時,「諮商」這字眼才正要從美國社會誕生。 閱讀全文〈陪你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