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行動心理師的隱形條件——接自費個案前,你需要先知道的事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身邊不乏想當行動心理師的朋友,感覺上比較自由,不用上下班打卡,又可以做實務工作。常聽到一些說法是:在學校或機構做幾年,累積一些人脈之後,就可以出來當行動。

這樣的想法很好,但在此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先檢核一件事情:「我具備獨立執業的能力了嗎?」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接自費個案的心得,先把結論說在前面:

「在接自費個案以前,自己先接受過『至少兩年以上』的心理治療會比較好」。以下列舉原因: 閱讀全文〈成為行動心理師的隱形條件——接自費個案前,你需要先知道的事〉

恰似你的溫柔

2012年12月25日的這天上午,我以實習臨床心理師的身分,站在花蓮某間日間病房的團體室,和著蔡琴的歌聲,唱著如下的歌詞: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
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讓它淡淡的來 讓它好好的去

台下是三、四十位,介於四十到八十多歲的爺爺奶奶的面孔及眼睛。他們安靜、有禮、溫情地看著我,或對我微笑、打拍子或跟隨合唱,空氣中有種不那麼具體可指明的情緒在輕微流動,伴隨在我不完美的歌唱中。我刻意將視線轉到每位長輩的面孔前,想要盡可能與他們有些個別接觸;我想起,我是在今年的9月4日認識他們的,在我帶領的「作夥幸福」的17週心理團體中。 閱讀全文〈恰似你的溫柔〉

愛的練習曲

「沙優娜娜」他說。「沙優娜娜」我說。

「你要保重」他說。「你也要保重」我說。

我們的雙腳還是沒有移動,我靜靜感覺他的雙手覆蓋在我手掌上的溫度,我望著他的容貌身形,感覺他的眼神露出好多的寂寞。此刻,我站在他的眼前,心卻擱淺在一片過往的相處記憶裡,遼闊的沉默就這樣無聲壓在心頭。

我記得了,他留給我的手掌溫度跟眼神裡沒有開口的訴說。最終我們還是鬆手,我轉身走幾步路又再回頭看他,我掛著微笑與他揮手道別,他也朝我揮手。

我記得了,陽光閃爍在他白髮蒼蒼的面容上,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他微笑底下的無聲落寞,我們各自朝向離別走去。 閱讀全文〈愛的練習曲〉

職業介紹所: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And a happy New Year!」

2016年的聖誕節就要到了!去年此時,我和8位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後文簡稱輔諮中心)的同事們,紛紛進入團諮室擺好各自等待交換的禮物,突然間,兩位夥伴毫無預警地、好甜好甜的、跳跳唱唱起「我們祝你聖誕快樂!」這首歌的全英文版!惹得我們大家呵笑得很!還ㄠ她們再唱一遍!滿室歡騰的節慶氣氛! 閱讀全文〈職業介紹所: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

關於父母與孩子這件事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關於父母跟孩子這件事。」
「可不可以又愛他,又恨他。」

這是一句聽起來好極端的話,翻譯一下溫和一點的版本是「可不可以喜歡一個人,也允許自己對他某些事感到生氣。」這些話,最適合套用在親密關係裡面,尤其是很糾結的親子關係。

一個關於時代的限制,與文化傳承的悲傷。從大約20年前的台灣,一直到今日,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生長於缺乏父母陪伴的時代背景下,或許是因為經濟壓力,父母必須雙薪工作,或許是為了追求事業發展,又或許是有各種不得已的苦衷,我曾經見過好幾個已經長成大人的孩子,在我面前回憶起那段孤單的日子,痛哭流淚。

閱讀全文〈關於父母與孩子這件事〉

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現實一點都不羅曼蒂克。

想當初我也是被電視影集跟自己的無根據想像,自以為心理師應該是門好職業,可深入瞭解別人與自己,可從事與人互動、講講話就幫助到人、賺到可能還不錯的收入,完全是文青式的三大判斷準則:有fu、對人對己有利,跟浪漫的職業我要我要;此外,社經地位可以跟家人交代,我就「傻呆弟」撞進這條路了。 閱讀全文〈臨床心理師見習生〉

走一條助人安身立命的路

會不會助人工作者的生命救贖,唯有發生在我們與他者真心締結,照亮彼此、相互掏洗的時刻?

這時候,我會想起前同事游賀凱先生。他是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適性輔導組組長,也是在我心中把「生涯輔導工作」當成「志業」在努力奮鬥的兩個孩子的爸及妻子的穩靠肩膀。在我們成為同事後,我們曾有過非常多次關於工作、人生的各種談論,並不時穿插逗弄彼此的自嘲玩笑,像是工作忙死了,我們居然還活著!這樣就夠了!種種。

2015年12月,當賀凱把他們的「花蓮縣104年度適性輔導行動研究小組」的成果「對話中的生涯實踐故事」付印出來時,他希望我在閱讀後給些回應。

那些天下班後,我就一頁頁閱讀,當中七篇我們花蓮縣的國中輔導教師跟社工師,與弱勢或被標籤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們,相互對話、理解的故事輯,跟教師於行動研究小組中的深度自省跟討論記錄;此外,我也交錯閱讀賀凱近兩年來,於臉書文字所透露的胸懷紓臆,兩者都讓我很是動容並受教。

我想以此篇文章向他們表達敬意!並道聲「謝謝」! 閱讀全文〈走一條助人安身立命的路〉

0206心理師學到什麼?

年剛過完,我們距離0206花蓮震災也19天了;回顧這些日子以來,我們心理師學到什麼?

我想先說自己的心情。921後,我跟許多人一樣,都不再是不怕地震的花蓮人了。小時候我們總自豪嘻笑,只有外地人遇到地震才會驚慌失措,花蓮人可是家常便飯,不理它。自從921的災情傳出,到這次0206從小看到大的樓塌了;地震,不再是能嘻笑的自然現象,而是緊繃我們神經的惘惘威脅,誰知下一刻被陰影壟罩的會不會是我們自己?

年後上街,生活的常軌味道又回來了。只是朋友碰面時,話題總離不開被驚嚇的心情跟事發經過,誰家有牆壁裂縫如何處理,以前認識的老師命無大礙,但房子徹底沒了,住13樓的朋友如何衝上頂樓避難,住國宅一二樓的家人趕緊花錢租屋搬家,地震帶的公寓房價跌了,春節的觀光人潮巨減……。

不時經過市區時,還會一次次目睹那傾斜的雲門翠堤大樓,跟已被鏟平成停車場的統帥飯店舊址,外形如無語的心裡的傷口,就這樣把我們撕裂開來。這對我們花蓮人來說,不只是幾棟水泥大樓,還是許多回跟親友相聚,日常必經的小城樣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我們跟好多人交會,累積情感記憶的故事發生場景。

如今震一聲就巨變了。我想我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失落,需要療傷相陪。

這篇文章,我想整理自己這些天來,以臨床心理師的身分,從第一時間跟隨前輩、同儕、跨專業夥伴跟政府機關人員,彼此內部整合又在時限內摸索出,匯整橫向、垂直跟其他多向支援共構的「安心服務」經驗。關於災難心理衛生的理論論述已經太多了,本文將著重呈現心理師的經驗觀察。 閱讀全文〈0206心理師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