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觀

從「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實作觀點來看,「臨床倫理」不再圈限於傳統的哲學、原則主義(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及正義原則)的思考,而是還原、看見倫理事件的根本處境是每位經驗者的各自殊異的身心受苦經驗。臨床工作者的倫理行動,從讓自己落身到他和我相繫的身心苦痛現場,透過各種能夠撫慰、膚慰、陪伴他和我,一起度過身心苦痛的手工藝的施作歷程,來作為倫理事件的出路和救贖。

本文論述的開端源自2009年5月始,我受教於余德慧、余安邦、林安梧、汪文聖、李維倫等教授共同推展的「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多年第一線學習,和至少四年的「柔適照顧」的施作經驗,及我於碩士論文中對於臨床經驗的分析和討論。再者,本文也綜合我閱讀余德慧教授於2006年的學術演講「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跟王心運教授近年關於「醫護倫理」到「身體倫理學」的研究思考,進一步延展成此文的認識視野,與大家就教。 閱讀全文〈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觀〉

我們如何談論現象學?

過往八年在學習現象學的路上,我經常發現現象學的文本,不論是理論論述或研究論文,經常給人困難閱讀、難以理解的印象;當聽他人或自己講現象學時,也經常覺得我們是含著哲學雞蛋糕在講話,似乎難以用簡白、易懂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發現與反思。

我希望人文心理學的現象學操作者,可以使用對人親切的語言,來讓聽者有所明白,領入現象學的悖反常理的困難反思徑路,這篇文章就是此用意的一次嘗試。 閱讀全文〈我們如何談論現象學?〉

重新找回人文科學的照顧手藝與力量

你是否也有一樣的經驗?

感覺自己在當代的醫療面前,只是一具沒有名字、面容、情緒的生理身體。醫療完全專注在我們的「失衡的生理器官、失序的生化分子」,提供各種「生理層次的治療」;就此而言,當代醫學真的很厲害,而且還在一直進步中。

但我們能不能從自己的經驗指出來,當前的生理醫學模式,其實對於我們「身為人」的其他需求:心理感受、情緒狀態、主觀的身體感覺,甚至靈性的求索,其實回應得很少或沒有。

我曾在自己的碩士論文提問:「當醫療已經積極介入,但病人依舊感到不適、苦痛時,我們還能做什麼?」

寫完論文我很清楚,除了醫學的生理照護外,我們還可以從心理、情緒、身體感、靈性等面向,一併提供給病痛者和家屬朋友,陪伴他們「度過身心苦痛時分」的其他人性化的照顧作為。

需要清楚說明的是:「人文照顧不是醫療,也不會取代醫療作為。人文的照顧手藝,是用來補足生理醫療所未能提供或尚未發展完善的,對於人的心理、情緒 、主觀身體感覺、靈性等需求,一種整全又符合人性的照顧行動。」

閱讀全文〈重新找回人文科學的照顧手藝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