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生命幽谷——陪伴憂鬱的六大心法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南韓團體某成員18日傳出輕生消息,Linkin Park主唱也在七月時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結束生命,巨星的殞落,持續著提醒著我們,自殺這件事,憂鬱這件事,關於活著的苦痛這件事,是真實在每個人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

你問到底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到底是什麼事傷害或影響了他們,讓他們做出最後這個決定,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如果大家都用一個名詞來理解這樣的狀態,或許一般人最常猜測的就是「憂鬱」。

而所謂的「憂鬱」到底是什麼?

拿這樣的問題去問覺得自己憂鬱的當事人,可能也回答不上來,更多時候那是一種能描述但又無法具體掌握的感覺。你永遠不知道憂鬱何時現身,永遠不知道什麼方法能奏效,憂鬱彷彿有他自己的生命,有時寄居吸食養分讓你全身無力,有時卻又摸不著看不清,從來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但卻經常趁你不備,在人群中包圍著你,讓你跟外面的快樂隔著一個遠遠的距離。快樂的畫面在你面前,也許可以跟著哭跟著笑,而自己的身體卻冷冰冰的,內心深處有個極大的黑洞,彷彿在人群中孤獨於世。

憂鬱有沒有「原因」?
有些時候會有很具體的原因,但有些時候其實是沒有辦法被找出來的。現在科學有很多種方式說明你的憂鬱的來源,生理的激素變化、基因遺傳、原生家庭的教養、早年人際經驗、創傷、失落…等等。
很多來求助心理諮詢的個案們,都會問心理師,為什麼自己會憂鬱?其實憂鬱不會只有一個原因,如果真的只有一個原因(例如:特定壓力源),那麼只要你嚐試離開,事情就會解決。但對於多數正在經歷憂鬱的人們來說,離開某種特定壓力源,並不能改變憂鬱,通常在臨床上接觸到的憂鬱,多是一種多因共構的狀態。透過探索生命史,探索你的性格,探索你的生命信念,探索面對事件時的因應模式,還有透過了解你處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每一個環節都是很重要的。

有些憂鬱個案很常會聽到一句話,家人會問他/她說,「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這個問題,聽的人會覺得很絕望,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沒有人知道答案,當事人不知道,醫師不知道,心理師也不可能承諾痊癒的日子。這句話雖然傷人,但其實也反映了家人的無助與絕望,只是這樣的感受卻經常透過生氣跟指責的語氣被說出來,再重創一次憂鬱個案。

「心理師,我好想知道為什麼我會憂鬱?」
「是什麼讓你想知道原因?」
「知道了原因,我就可以知道怎麼好起來。」
「好起來之後呢?」
「就不會給別人造成困擾...。」

很可惜的是,有些時候去找原因,並不能解決憂鬱。了解憂鬱的源頭,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你一路走來經歷過什麼,了解是什麼在你的肩上,是什麼構成了現在的你。

「離開憂鬱道路的方式,是陪著現在的你找到前進的新方向,而不是帶你重新走回憂鬱的起點,然後停在那裏。」

我在臨床遇到的個案,經常著急的問心理師,為什麼我不能好起來?為什麼我不能夠好好的過生活?也急著問自己要什麼時候才會好,這個問句其實有很多含意在當中,想要脫離憂鬱狀態的不適當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但除了憂鬱所帶來的低氣壓跟身體不適之外,有一半以上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周遭的人,為了不讓同事朋友家人困擾,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責任,為了追求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完美,然後非常的努力。

「如果有機會,請在我的身邊靜靜地陪著我,聽我,請不要走到我面前指責我。」

其實很多來到我面前的個案,都比一般人所想的更努力。

每個人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受憂鬱所苦的朋友,也許是一時壓力影響,也許是長期有憂鬱情緒,也許是已經憂鬱成疾的人。如果是你的至親好友,即使幫不上忙,也別讓自己在互動的過程中留下遺憾。

 

▎陪伴憂鬱六大心法

「別當評判者」

當一個人跟你訴說他的人際困擾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幫她批評她遇到的爛人?還是批評他自己不懂得保護自己?還是判斷誰是誰非?這些事情其實一般人平常都會做,而且每天做,因為從小到大大家都是這麼學來的。但即便是這樣,批判無法拉近你跟對方的距離,而是讓對方跟你越離越遠。試著收起你的分析跟批評,高談闊論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你的面前。
也不要告訴他你覺得他很好很令人羡慕了,他就是覺得自己不好不棒,越多的稱讚只會讓他更難卸下對外武裝的面具。

「不給期待」

每個人都會希望身邊的人快樂,面對憂鬱的人不給期待的意思,不是對他們說我不期待你好起來,只是請不要對他說出希望他能早日擺脫憂鬱,希望他快點好起來之類的祝福話語,每個期待跟祝福,都會讓他們重新自我質疑一次,只能苦笑以對。

「離開拯救者的焦慮」

有些時候看到親友憂鬱或是難過,會忍不住想要幫助他脫離現在的情緒,因為那種無法幫忙對方的這種心情,也是會令人感覺到很難受的。要認清楚自己想幫忙他,是因為對方真的需要,還是你自己想解決自己無能為力的焦慮感。如果你真的想要支持你眼前的他,除非他問你,否則請你不要急著告訴他各種解決方法,也不需要修正他們的想法,即使你覺得他們的想法很負面,也不急著更正他們,更不需要去同意或是反對他的做法或想法。

「我聽,我在,我陪伴」

每個人的苦痛都是獨一無二的,比較不能讓人感覺欣慰。當你收起比較、批評、建議甚至是祝福的聲音,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竟無話可說。
曾經在課程中教導學員陪伴他人的方法,原則就是不批判,不建議,不去分析對錯,甚至也不給出期待跟祝福,讓他們依循上面的原則去兩兩分組練習去對話,一個人說話一個人回應,每個負責回應的人後來都發現自己聽完之後居然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能認真點頭,眼神專注看。結束之後問說話的人感覺如何,普遍都回答感覺很好,為什麼很好,因為能好好地說一件事,好好的被聽見,不會被打斷,不會被評價,不會感覺到冒犯跟被拒絕。
如果感覺到他說的事情令人感覺到悲傷,就真誠的表達自己也覺得悲傷,如果你覺得聽完那些事情令人生氣,你可以描述胸口那種悶燒的感覺,如果你只是覺得心疼,就告訴他,你知道他這段時間以來真的辛苦了。

「保有空間,各自喘息」

陪伴憂鬱者也是需要能量的,請不要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精力都賠進去,這樣只會讓自己失去耐性跟能量,適時的給自己喘息的機會跟時間,是維持長期抗戰戰力的好方法。

「尋求專業」

有些話,越是親近的人越難說出口,例如被性侵的人,事件過後可能很難向自己的家人或是姊妹說,又或是覺得在人際當中格格不入的處境,找朋友說或許還被責備是自己想太多,另外還有許多的愛恨情仇,是深藏在關係底下無法被說出來的秘密,專業不只是提供專業知識的協助,也提供一個安全且保密的空間。

#陪伴需要方法
#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
#原來傾聽好難
#別把自己賠進去
#讓憂鬱的人知道他不需要擔心自己成為你的負擔

 

//更多文章//

月球上的心理師部落格
月球上的心理師粉絲專頁
人間心理學
身心療癒入門課 (好評加開中)
存在催眠治療學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