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的藝術

讓我們在羅洛梅(Rollo May)的陪伴下,一起來談談「諮商的藝術」這個主題。

說來很吃驚,此書的出版年代1939年(距今79年),是羅洛梅於30歲寫下的書:「The art of counseling」。彼時的他,尚未讀過正式的心理學學位,頂多在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於希臘的Anatolia學院教書的三年期間,短期跟阿德勒學些心理學而已;他正式攻讀心理學,要在33歲染上結核病、調養18個月後,才在40歲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因資料有限,加上網路預告多年的由 Robert H. Abzug書寫的傳記遲遲未問世,故我只能猜想,羅洛梅的諮商能力,他那鞭辟入裡的臨床見解跟分析個案的洞見,主要和他一邊在大學從事諮商工作,一邊自己閱讀、進修,受教於阿德勒,跟多年來浸潤於哲學、宗教的人文傳承有關;或許核心還是他的天分,天生就是要來吃這碗飯的。

這本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諮商是一門藝術。雖然如同繪畫、音樂,可以教學基礎技術、陶冶相關涵養;但實務能力上,還是存在「匠人」跟「職人」的巨大差別。他認為這本書,是要幫助讀者更認識自己,並有組織地揭露「諮商這回事」;他告誡我們不要把書中的觀點、建議,當成準則來使用,要消化、吸收,自己創造性地納入工作與生活。

本書的副標題:「如何獲取與促發心智健康(How to gain and give mental health)」,說明了諮商的終極目標,在於促發個人的心理健康;為了論述這個主題,羅洛梅安排了三個段落、10個章節來闡述。

一到三章說明諮商的對象,以生活調適困難跟人格功能障礙者為主,並介紹人格功能障礙的源起和樣貌,以及為何同苦心(empathy)是諮商過程的關鍵;四到七章說明實務要領:有效認識個案的議題、提供合適的諮商安排、告解與解釋、改變的發生;八到十章提出終極考量:諮商者的人格特質、倫理與諮商、宗教與心理健康的議題。

本文我將著重前八章的介紹和討論,暫不涉及倫理與宗教的議題。

從羅洛梅的觀點來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人格運作失常的時候,差別只在健康的人能自行調節,不至於出現太大的適應困難;調節不過來的人,就可能發展成神經症(neurosis),甚至合併器質性損傷的精神病(psychosis)。

他考察,神經症(neurosis)這個字,是從神經(nerves)此字根而來,因為最早觀察到的精神疾患的展現形式,常見神經緊張出現的焦慮、擔心,甚至身體顫抖的表現;但此字不帶器質性受損的意思,反而指向人格功能的失常。精神病(psychosis)除了指稱比神經症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外,不少還具有器質性因素,如:神經系統受損或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等原因。

對諮商師來說,精神病、中重度以上的神經症或高自傷殺的風險個案,就需要轉介或協同精神醫療來協助個案;最常見的服務對象,還是以尚不需要或僅部分醫療藥物介入的神經症個案,或因各種原因出現生活適應困難的大眾為主。諮商重點就放在協助個案調適失功能的人格反應模式,並展現出其歸納的健康人格四要素:自由、個體化、投入群體及靈性安頓。

諮商過程不總是快樂的,甚至是苦痛難熬的歷程。但羅洛梅認為,諮商師不是來取悅個案或使其快樂的,而是使其比諮商前更有勇氣面對自身的議題,開始覺察適應失常跟自己的人格、態度的關聯性,不再將責任歸咎他人;在諮商師的陪同下,尋找身邊可及的支援(資源)、實踐有效的調適方式,奮鬥自己的健康。

他認為諮商過程的關鍵是「同苦心」(empathy),此字源自德文的einfulung,意味「感同身受」(feeling into),相當於希臘文的pathos(感染力、感傷力),意指強且深的受苦共鳴,如:我感應到你的苦痛了;「同情心」(sympathy)則僅是有些「感受到」(feeling with),並未更涉入且距離較遠,如:我關切你的受苦。

只有諮商師和個案的真摯同苦感的締結發生,人與人間的深度理解、共在情陪的連繫才會建立;此關係的深淺,決定了諮商師對個案的影響力。

他進一步說明,諮商師影響個案的最初級方式是提出其他想法,再者是促發個案的不同程度的人格功能的改變;至於最成熟、敏銳的諮商師,其效力將不只發生在表淺的意識層面,也會在深度的「同苦心(empathy)」的締結作用下,他將涵容、努力理解、應用自己和個案的無意識交會的影響力,陪伴彼此朝健康整合的路途前往。

細部來說,諮商一開始要選在舒適且不受打擾的空間進行,避免使用私人空間,因為太多私人層面的互動,會影響諮商需要的中立客觀性;會談時間訂在一小時或以內比較理想,再長兩方將難以維持專注力跟客觀度,且私人的情緒習性會更多展露出來。

會談開始讓雙方坐得舒適很重要,我們要將一切人為的壓力降到最低,如此會談才有可能導向身心的放鬆,這也指出了諮商師需具備:放鬆的能力,要喜歡跟人互動,對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能夠敏銳察覺跟解讀,且要能適切平衡敏銳、穩健甚至幽默的能力。

羅洛梅認為諮商師的眉角(訣竅),首先他得是一個真實的人才行,他的語調、態度都要真誠,接著他才是諮商師。他對個案不能顯得太主動,最好等個案找上門來。他會使用個案的語言來認識對方,有時也會調用早期經驗、手足序列或家庭親疏關係等資訊來增加理解。

他知道坦白說出真相是個案的救贖之始,但多數個案都會害怕、閃躲、恐懼說出真實心聲,或花許多時間漫談次要議題;他需要鍛鍊從發散、不關連的言行陳述中,協助個案走向、說出真正的議題。過程中,他知道個案的無意識也會湧現很多情緒跟難題,他需要當那個穩健、能把個案帶回情緒平衡的人。

他得學會適度掌控諮商過程的情緒流動、議題的開展;但也記得對自然奧秘的作工,永遠保持謙卑、順應與學習。

書的最後,羅洛梅提問:「怎樣是好的諮商師?」

他回答:「首先,諮商師個人的人格功能要平衡、穩健。」他認為好的諮商師不是天生的,而是發展、修練出來的。他除了要享受與人工作外,也要清理自己的內在議題,對自己的意識/無意識的作用有足夠的認識,以降低自身議題對個案的影響。

諮商師也要接受諮商,這樣才能熟悉從外部他人的眼光來洞察自己,如此,他才有能力以穩健、洞見的眼光為個案服務。他需要時刻對諮商中的自己有足夠的覺知,才不會把私己的態度、見解、偏見、無意識傾向投射到個案身上。

他若發現自己對某位特定個案出現私人情愫,諮商師需要對此很警覺因應;若他個人有婚姻、性或特定議題未處理好,就需要審慎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協助相似議題的個案。

羅洛梅說:「能誠實面對自己的人才會得到健康,並活出真正的自我。」這對諮商師或任何個人來說,都是如此。

諮商可以是段不凡的成為自己的旅程,故事中的主角經常要穿越重重苦難、考驗,修練勇氣和承擔,才有機會奮鬥出離苦喜樂的道路;如此迷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